(共32张PPT)
师 说
韩愈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穿越回魏晋南北朝时期,感受当时的“师风”“师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1.阅读与鉴赏
● 理解韩愈所阐明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了解当时的社会的不良风气。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韩愈所阐明的“师”的概念、从师之道。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学习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 理解本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 背诵这篇课文。
素养目标
回顾整篇课文
活动1
整体感知
作者在每一段都分别讲述了
怎样的内容?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活动1
探究文本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逐段解析文本,并就本段重点内容进行交流展示,此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成果展示和发言。
走进第一段
第一段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能。
第三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传到”目的,证明传道者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走进第二段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走进第二段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
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该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名老师,就是把教育与育人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走进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本段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圣人”耻学于师做对比,指出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
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做对比,提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批判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情感变化: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讽。
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
吾未见此明也——责备语气。
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
活动2
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单
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
小组探究
讨 论 一 下 吧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走进第四段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
小组探究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B.“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A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由此作者韩愈也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提倡尊师重道,推进古文运动。
拓展延伸
古代职业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时以某持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限,让人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其中的“师",意为乐师,表示职业。又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为名,“庖”表示厨师的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宫廷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指表演歌舞的人,后亦指戏曲演员。
阅读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并结合本文,阐述一下你的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