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关韩愈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疏通文意。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积累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九月十日是……
教师节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题目解说
题目“师说”即“说师”,意思是“阐明关于从师的道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以及应有的态度。这里的“师”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非狭义上的老师。
写作背景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写道:“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积累字词
请将本篇诗词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进行积累,夯实基础。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 zhuàn ) 从师( cóng )
读书(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 )之 冉( rǎn ) 潘( pān )
长幼( zhǎng ) 须臾( yú ) 怡( yí )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篇课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解读文本
活动任务
1.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2.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翻译哦!)
文白对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原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原文: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原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活动4:文言知识总结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对照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积累本篇课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必要时请做好笔记!
古今异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一)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二)……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活动5:小组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论点)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课堂练习:
选出红色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课堂小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拓展延伸: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作业布置:
整理本节课重要文言文知识。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课后反思】
《师说》作为韩愈的重要代表作,文章中有许多重要文言文知识需要积累,本节课在积累这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的同时,疏通文意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