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如何读书。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内容要点,品味语言,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叙事结构,体悟记叙性散文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如何读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讨了解读书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怪,树立正确学习观。
难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联系阅读,了解读书给人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归纳内容要点,品味语言,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内容要点,品味语言,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你去过图书馆吗?
你在图书馆都收获了哪些乐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良佐先生在图书馆的学习经历。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就是到图书馆读书。本文是一篇记叙性随笔,题目既是对自己不同历史时期上图书馆阅读经历的概括,也暗含对自己读书、学习经验 介绍,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写作背景
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
预习检测
课下相信同学们都做了详实的预习,拿出你的自测本,请接受老师查漏补缺式检测吧!
①教益(yì) ②音讯(xùn) ③高耸(sǒng) ④苍穹(qióng)
⑤白炽灯(chì) ⑥间隙(jiàn) ⑦覆盖(fù) ⑧吟啸(xiào)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看作者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小组活动 讨论一下吧
本文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作者的上图书馆之乐。
第儿部分(4—5)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的阅读英文原著的新天地。
第三部分(6—7)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第四部分(9—10)英国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乐趣。
活动3: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活动4:合作探究
让我们用小组合作的精神一起探究以下问题
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课文主题
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
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题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课堂练习: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D )
①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②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③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
④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⑤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课堂小结:
在本文《上图书馆》中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拓展延伸:
文华公书林
中国在20 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 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 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 公书林”,即深寓“ 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 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业布置:
请选取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读书经历,用文字表述出来。
【板书设计】
上图书馆
王佐林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作者的上图书馆之乐。
第儿部分(4—5)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的阅读英文原著的新天地。
第三部分(6—7)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第四部分(9—10)英国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乐趣。
【课后反思】
教授完本课教学内容时,不由得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有一种生锈的感觉,学习完本课后,也教育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