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自己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陶冶自己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难点:陶冶自己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你能想到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宋玉《九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题目解说
“故都”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解读文本
请同学们在初步感知本文后,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细读全文。
整体感知
请为本篇课文划分段落部分
探究文本
讨 论 一 下 吧
你能找出文中哪几幅秋景图?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活动4:合作探究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
讨 论 一 下 吧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这种追求当然不是消极颓废的。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艺术特色
结构精巧
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工整、雅致的语言美
课文主题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描绘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树秋枣”五种景况,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色彩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课堂练习: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拓展延伸:
创 造 社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作业布置: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晨院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秋凉
秋树秋枣
【课后反思】
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突出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的特点
五幅
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