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 同步授课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 同步授课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你能想到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宋玉《九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阅读与鉴赏
●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自己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 陶冶自己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养目标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活动1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作者简介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故都”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解说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写作背景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
解读文本
请同学们在初步感知本文后,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细读全文。
请为本篇课文划分段落部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分写 绘秋之美
(3—12段)
第三部分:总括 恋秋之情
(13—14段)
第一部分:总写 思秋之意
(1—2段)
故都的秋
你能找出文中哪几幅秋景图?
小组探究
讨 论 一 下 吧
秋晨院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图
秋树秋枣图
小组探究
1、秋晨院景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鸣
4、秋雨秋凉
5、秋树秋枣
突出表现
故都的秋
、 、
的特点
五幅秋景图
“清” “静”
“悲凉”
秋晨院景图
天色
屋子
壁腰
鸽声
牵牛花
日光
很高碧绿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一丝一丝漏下来


悲凉
悲凉


秋槐落蕊图
极细微、极柔软
细腻、清闲、落寞
没有气味
没有声音
听觉
味觉
触觉
感觉

悲凉

悲凉
秋蝉残鸣图
衰弱的残声


秋蝉的嘶叫
处处 啼唱

悲凉
秋雨秋凉图
奇、有味、更像样
秋雨来临
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冷风, 便息列索落下起雨来。
秋雨过后
都市闲人著青布单衣,闲话秋凉,用的是缓慢悠闲的声调,平平仄仄的京腔。
秋雨特点
一层雨过,云渐渐的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清 凉 静
清 静
秋树秋枣图
到处生长
形状奇特
颜色变化
(淡绿微黄)
详赞秋枣
略写果树 到秋来是奇景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活动4
合作探究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
小组探究
讨 论 一 下 吧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这种追求当然不是消极颓废的。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艺 术特 色
结构精巧
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工整、雅致的语言美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描绘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树秋枣”五种景况,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色彩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课文主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D
《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拓展延伸
创 造 社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