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 同步授课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 同步授课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提到荷花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1.阅读与鉴赏
● 把握文章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揣摩重要的语句意义、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把握文章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
● 陶冶自己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养目标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走进散文
活动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题目解说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写作背景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写作背景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走进散文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走进散文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预习检测
课下相信同学们都做了详实的预习,下面请拿出你的自测本接受老师查漏补缺式检测吧!
重要字音
幽僻( ) 蓊蓊郁郁( )
踱着( )
袅娜( )
脉脉( ) 酣眠( )
敛裾( )

wěng
duó
nuó

hān

重要词语释义
蓊蓊郁郁:
弥 望:
田 田:
袅 娜:
脉 脉:
一 例: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充满视野,满眼。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柔美的样子。
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一概,一律。
活动3
解读文本
请同学们在初步感知本文后,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细读全文。
请为本篇课文划分段落部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荷塘月色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整体感知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出静
忽忆采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又忆《西洲曲》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得静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活动4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探究任务单: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
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小组探究
讨 论 一 下 吧
本文的文眼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 用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句统摄全篇,是文章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文本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
表面极言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表现了一位古代热恋中的女子寻郎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含了到荷塘寻求寄托不得的失落之情。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荷叶
(2)荷花
(3)荷香
(4)荷波
(5)荷韵
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清香
歌声
相通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光影
名曲
相通
(视觉)
(听觉)
和 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一起认识一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样一篇经典作品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等着我们去揭密呢,来我们一起说一说!
善用比喻
词语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
巧妙地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②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④②③①⑤⑥ B.⑤①④②③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④①⑥③⑤②
B
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本节课我们有幸学习 本篇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让我们一起做学习中的儒者、智者吧!
拓展延伸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