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熟读课文,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教学重难点设置一样,不合适)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理解文中独特的“母爱”。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懂得”和“后悔”。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初中时期我们曾经学习过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史铁生先生另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文章——《我与地坛》。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 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题目解说
“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原文较长,课文选取其中部分内容。
写作背景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预习检测
课下相信同学们都做了详实的预习,下面请接受老师查漏补缺式检测吧!
柏树( bǎi ) 恍惚( huǎng ) 隽永( juàn )
猝然( cù ) 坍圮( tān pǐ ) 恪守( kè )
隽秀( jùn )
重要词语释义
意蕴: 所包含的意思。
宿命:指前世的命运。
恪守: 谨慎而恭顺地遵守。
亘古不变: 整个古代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活动3: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为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2),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3--5),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
(6--7),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
第二部分
第1节为过渡段。
第2--3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4--9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
第10结束回忆。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二十岁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截瘫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有了残疾,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对“死”的搁置,意味着对“生”的珍视。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于是“我”便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视“死”如“节日”,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
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活动4 :合作探究
讨论一下吧。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地 坛-----------我
荒芜冷落-----------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珍爱生命
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是为了表现什么?
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由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引出“我”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品味“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此无奈地安慰自己。
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都有母亲精神的支撑。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不仅是“我”重拾生命信念的地方,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本部分开头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主题归纳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 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文章借地坛抒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生存等问题的哲思,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本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文句隽永而富有哲理
新鲜而奇绝的语言
描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课堂小结: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
拓展延伸:
写作对史铁生的重要意义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史铁生的人物生平,想一想,写一写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迪意义?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
我与地坛
“我”
母亲
我与母亲
“我”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学生情感已融入作者的文章中,有不少同学已眼含泪水,有的同学低头不语,有的同学瞪眼望着远处,茫然若失,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把淤积在内心的话倾吐出来。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你想对她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成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在你与父母之间搭一座爱的理解的桥梁。
人生
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