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第一课时 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第一课时 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22: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理解景、情、理相融的写法。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初步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这首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疏通文意。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生难免有挫折,苏东坡在经历人生的重要挫折——乌台诗案后,他会有怎样的心理起伏变化呢?
走进《赤壁赋》也许他能给你答案!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
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题目解说
北宋元丰五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 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
赋的特点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预习检测
壬戌( rén xū ) 酾酒( shī ) 山川相缪( liáo ) 无尽藏(zàng ) 舳舻千里( zhú lú ) 狼籍( jí )
旌旗( jīng ) 枕藉( jiè ) 桂棹( zhào ) 横槊( shuò ) 余音袅袅( niǎo) 渔樵(qiáo )
幽壑( hè ) 扁舟(piān ) 嫠妇( lí )
匏樽( páo ) 愀然( qiǎo) 蜉蝣( fú yóu )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解读文本
活动任务
1.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2.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翻译哦!)
文白对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原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原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活动4:文言知识积累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对照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积累本篇课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必要时请做好笔记!
一词多义
歌: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曰 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望: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通假字
虽有槁暴
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古今异义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刀剑,泛指所有金属
今:专指黄金(词义缩小)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地下水
今:指阴间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现出白色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与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
活动5:合作探究
本篇赋文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文章通过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的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堂练习: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吾从而师之
C.明烛天南
D.不耻相师
课堂小结: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的佳篇。因此,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拓展延伸:
羽化登仙
羽化登仙,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 生老病死 是谓羽化登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业布置:
整理本节课重要文言文知识。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课后反思】
《赤壁赋》作为苏轼的重要代表作,文章中有许多重要文言文知识需要积累,本节课在积累这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的同时,疏通文意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