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注意体例保持统一,叙述角度保持一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文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这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文本简练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你知道“五岳之首”是那座山吗?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天,我们一起与姚鼐登泰山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桐城派
作者简介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题目解说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 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预习检测
课下相信同学们都做了详实的预习,下面请接受老师查漏补缺式检测吧!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停留
戊申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尽,尽头
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用,照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解读文本
活动任务
1.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2.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翻译哦!)
整体感知
文本各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 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本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表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
艰苦。
“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
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请赏析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请赏析“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神来之笔。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活动4: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群
第4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篇课文的艺术特色
本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第4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你说我说
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
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艺术特色
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
本文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出对泰山的大印象。
多种手法的运用
诗歌主题: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课堂练习:
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两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课堂小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拓展延伸:
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背诵本篇课文。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姚鼐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 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课后反思】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今天,我采用了分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简单的问题高效说出,难度大的问题同学们勇于探究。可以说整个课堂教学既充满了挑战性,又有无限趣味。学生在一种高效、探索、快乐的境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