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圣贤风
君子

——八年级上部编版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上)
一、文体:传记散文
二、内容主旨:
(1)《〈孟子〉三章》:孟子用正反对比来推行其“仁政”的理想
(2)《愚公移山》:愚公与智叟言行的对比,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
(3)《周亚夫军细柳》: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
三、单元情境:
年级举办“感动你我”——本学期课本人物颁奖典礼活动,班级负责研读第六单元三篇课文,概括文意,并为人物撰写一篇颁奖词,不少于300字。
四、单元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积累古今异义词等相关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3.赏析古文名篇,体悟古代圣贤的内在志趣,任选一位人物为其写一篇颁奖词,不少于 100 字。
二、思维目标
比较、分析本单元五篇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人、事、思想等方面归纳君子形象,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三、价值目标
开展“感动你我”活动,对心中敬佩的有高尚品格和不凡志趣的人物进行评价;在“君子圣贤我拍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撰写拍摄脚本,对自己心中有着高尚品格和不凡志趣的人物进行宣传。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谈对这些品格志趣的理解,以及如何以此为榜样修身正己。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知识链接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预习提问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预习提问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人和”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得道”,即实施仁政。
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地理优势。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疏通文意
内城。
外城。
围。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天 时
环而攻之
地 利
不如

举例论证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守方
不胜
攻方
攻城
借助“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抗日战争华北平原地区利用“地道战”取得抗战胜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疏通文意
坚硬锋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城高
池 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 利
攻方
委而去之(败)

人 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守城
依靠“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以酷刑残害臣民,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故失天下
1、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因此。
依靠。
巩固。
疏通文意
险要。
震慑,威慑。
锋利,锐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不能。
“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极点。
背叛。
疏通文意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深化全文主旨?
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行仁政。关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归纳总结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对比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示例: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板书设计
论证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战争
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行“仁政”
富贵不能淫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纵横家。
助读资讯
纵横学派起源于苏秦取得六国相印的合纵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连横。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纵横学派的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死亡,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与战争同样的效果。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什么事纵横家?
助读资讯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一代谋圣鬼谷子
[甲]公孙衍的故事
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
[乙]张仪的故事
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患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怎么,哪里。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告诫。
谨慎。
行冠礼。
教导,教诲。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疏通文意
非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两人能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孟子为什么不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呢?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张仪“连横”:
相楚,二骗楚怀王
一骗:骗楚怀王与齐国毁约绝交。
二骗:楚国受骗,与秦大战而败,愿割地
相韩,说服韩王攻打楚国讨秦国欢心。
归秦,得五城邑,封武信君。
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归附秦国。
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地归附秦国。
出使燕国,说服燕王割地归附秦国。
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非大丈夫也!
孟子认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投其所好。他们有才能,却没有原则与节操。所以用古代地位低下、只能顺从的“妾妇”来类比他们。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疏通文意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居天下之广居”就是有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就是有礼节,“行天下之大道”就是有义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遵从。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入世时的人生际遇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人世后的处事原则。这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
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オ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解读“大丈夫”
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解读“大丈夫”
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叔齐和伯夷:两位公子公叔齐和伯夷,因为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违背了文王的规矩,所以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
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解读“大丈夫”
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
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虏后,他宁死也不接受元兵的招降,最终被害。
苏武: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颜真卿:宁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涵,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大丈夫”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请说说你对“大丈夫”精神的理解。
力行“大丈夫”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朴实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大丈夫”精神,你能从身边找出这样的“大丈夫”吗?
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她十五岁参军,二十八岁以军医身份加入空降兵部队。退休后,她在武汉市与丈夫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将退休金和科研所得一分一分地积攒了起来。马旭老人脚穿十五元的胶鞋,却在八十五岁时一挥手为家乡捐款一千万元用于支持教育公益事业。她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
富贵不能淫
力行“大丈夫”
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小学的张玉滚老师真正地做到了“贫贱不能移”。为了不让家乡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他从二十一岁起留在落后的家乡,与妻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守着这片热土。每年春、秋开学季他都要到高丘镇上去给孩子们买教材。由于黑虎庙村到高丘镇不通公路,张老师每次都要步行十二小时,用扁担将教材从镇上挑回来。正是由于这项工作,他失去了九个月大的女儿。微薄的收入不但没能丝毫改变张老师从教的意志,他还成功地动员妻子张会云从工作岗位上下来,义务为学生做饭。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努力下,十八年来,从这个村子竟走出了二十二名大学生。
贫贱不能移
力行“大丈夫”
河北省无极县的退役军人吕保民真正地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吕保民是幸福街菜市场上一个批发鸡蛋的摊主。面对在市场上持刀抢劫的歹徒,他奋然挺身而出,与歹徒英勇地搏斗,身中五刀,竟不放弃,终于在周围群众的协助下制服了歹徒。后经医生检查,吕保民右侧第三肋骨骨折,并发开放性血气胸。人们半开玩笑地称他为隐于闹市的侠客。
威武不能屈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总结课文
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以顺为正
无原则
大丈夫之道
坚守仁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课堂小结
本文从“礼”入手,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指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标准与内涵,批驳了景春的谬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板书设计
坚持仁、义、礼
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树靶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立标准
大丈夫
批谬论: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类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田地。
捣土用的杵。
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违背。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痛苦。
材资缺乏。
增加。曾,同“曾”。
使……劳累。
扰乱。
疏通文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指在国内。
征验、
表现。
匹敌、相当。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第2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第3、4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
第3段
国家
个人
生于忧患
第4段
死于安乐
反面
正面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拓展延伸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座右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由: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是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课堂小结
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