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与朱元思书》公开课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与朱元思书》公开课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本去旅行
山川之美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下)
一、文体: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骈文或散文
二、内容主旨:
三、单元目标:
语言目标
思维目标
价值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
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
2.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象思维。
通过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
四、单元情境:
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身临其境,赏读课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之美,并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制作主题明信片,漫步人物纪念馆,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
息心忘返: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作者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官场黑暗。所以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背景链接
骈体文又称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文体知识
节奏划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piǎo
整体感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miǎo
yīnɡ
línɡ
zhuàn
yuān

lún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文本翻译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译 文
表示约数。
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译 文
浅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译 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
译 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译 文
指平息名利之心。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互相掩映。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通假字
(1)“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1)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2)奔:
古义:本文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3)穷:
古义:不停地,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4)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过,乖张。
(5)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6)窥:
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极)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3)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徐里(数词,实指,一百)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5)直:
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着)--《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
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皆生寒树:使人感到有寒意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
(1)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鸢者”
(2)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研读赏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异水

奇山
水清
②水____
树寒
山③____
音谐
林密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目的是什么
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诗句 含义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任意东西
·
·
横柯上蔽
·
负势竞上
·
以为顺流下矣
·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下。
1.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深入探究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3.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与朱元思书
富阳至桐庐
异水
奇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寄情山水
厌倦仕途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视觉)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鸢飞戾天,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窥谷忘反
(联想)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水清
水急
山之形
山之声
山之景
山之色







板书设计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拓展延伸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一折青山一扇屏,
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
须在桐庐江上寻。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清]刘嗣绾
测试反馈
必做
1.作为一部以介绍大小河流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为什么在介绍河流的同时讲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
2.《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
测试反馈
选做:三选一
1.吴均的诗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颇受文学评论家们的喜爱,被称为“吴均体”,请你阅读“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归纳总结吴均写景文章的共同点。
2.对比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谈谈他们笔下的苏东坡形象有何异同,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3.通过《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陶弘景、吴均是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