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女 娲 造 人
袁 珂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3、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课 堂 导 入
嫦娥奔月
课 堂 导 入
女娲补天
课 堂 导 入
盘古开天
课 堂 导 入
后羿射日
课 堂 导 入
哪吒闹海
课 堂 导 入
夸父逐日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四川新都人。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他把中国古代神话系统化,促进了神话知识的普及。《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作 家 作 品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无法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而通过想象创造出的故事。它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它是人类社会早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文 体 常 识
神话的基本特点
1.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事实为基础。
2.神话充满想象、幻想。
3.神话中的人物一般是半人半神,具有超人的力量。
文 体 常 识
中国神话多数发生在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等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
我国最早的神话主要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多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有所记载。
文 体 常 识
1、重点字音
女娲( ) 开辟( ) 蓬勃( )
踪迹( ) 灵敏( ) 绵延( )
搅混( ) 溅落( ) 掺和( )
澄澈( ) 疲倦不堪( )
莽莽榛榛( ) 灵机一动( )
基 础 积 累
wā
pì
zhēn
pénɡ
chénɡ chè
línɡ
chān huo
mǐn
kān
jiǎo
jiàn
zōnɡ
yán
2、多音字
基 础 积 累
( )开辟
( )复辟
辟
pì
bì
( )创造
( )创伤
创
chuànɡ
chuānɡ
3、词语释义
疲倦不堪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兴高采烈
莽莽榛榛
神通广大
基 础 积 累
这里指疲乏到了极点。
指迅速想出办法。
兴致高,情绪热烈。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莽莽和榛榛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指神道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也泛指人的本领高超,办法多。
整 体 感 知
1、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所以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用手一个个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3、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4、梳理文章内容并填好表格
造人原因
造人方法
绵延方法
复述故事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感到非常孤独,想让世间变得生气蓬勃
在荒凉原野上行走的女娲,因感到孤独寂寞,用揉泥团、洒泥浆的方法造出了人,又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配合创造后代,让人世代绵延了下来。
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5、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7、18自然段):叙写女娲解决了造人后的麻烦。
合 作 探 究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
“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4、“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 “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5、“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的思索之苦和思索时间之长,充分体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对人类绵延生息的巨大贡献。
6、 读第五段,体会“掘”“掺”“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娴熟、认真、执著。
7、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想像
大胆奇特
8、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想像
真实合理
9、概括女娲的人物形象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勤劳智慧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神性
人性
神通广大
勤劳聪明
有创造力
女娲
9、概括女娲的人物形象
女娲既是一个__________的神,
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女娲既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又是一位勤劳智慧、充满母爱的人,她也有人的情感、心态、智慧和人的生活体验。
神通广大
勤劳聪明、有创造力
10、本文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女娲的形象
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勤劳智慧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大胆奇特
真实合理
想象
11、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却无法对人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单纯从回答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说,“女娲造人”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不值得推荐。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既有神性,又具有勤劳、智慧、伟大等人类母亲特点的女娲形象,表现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课 堂 总 结
写 作 特 色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写 作 特 色
2、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写 作 特 色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拓 展 延 伸
1、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
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仿造自己的身体,用泥土捏造人形。又摄取各种动物的善和恶,封闭在泥人的胸膛里,他创造出一个还没有灵魂的人形雕塑。智慧女神雅典娜对他的创造物很惊奇,便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给泥人,这才有了生命。
拓 展 延 伸
1、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上帝造人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气的人,名字叫亚当。但这个亚当却没有配偶。于是,上帝让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名字叫夏娃。从此,地球上开始有了人类。
拓 展 延 伸
2、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1.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
【译文】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的?
2.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译文】女娲,古代主宰天地的女神,(她)长着人的脸孔,有蛇一样的身体,一日之内,形态变化万端。
拓 展 延 伸
2、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3.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
【译文】于是女娲炼就五色神石来补救苍天,砍断乌龟的四只脚用来做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积累芦苇的灰烬来抵御洪水。
板 书 设 计
具体过程
繁衍方法:
造人原因:
女
娲
造
人
勤劳
智慧
创造力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挥藤洒泥造人
男女婚配,创造后代
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文
精
语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