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0: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围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攀。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调令
李存葆
十天之后我终于拿到了调令!
“混蛋,赵蒙生,你给我赶快滚蛋!”忠厚人梁三喜也对我劈头盖脸地痛骂。
不用连长梁三喜指着骂,我当然也晓得,军人效命沙场,当应义无反顾。部队开到云南边防线,大家才知道这所谓的边防实际上是有边无防。一切都显得紧迫而仓促。一下拥来这么多部队,安营首先成了大问题。团以上指挥机关挤进了地方机关的办公室。连队则分散在深山沟里,用青竹、茅草、芭蕉叶和防雨布,搭成了各式各样的“营房”。为防空防炮,还常常住进那刚挖的又潮又湿的猫耳洞……
眼下,我唯一的希望是离开这战斗连队,回到军机关。
恰在这时,军党委做出一个十分严厉的决定:凡在连队的高干子女,一律不准调到机关里来。已拿到调令的撤回,一切需军党委审批才能调动。
我听后,心里凉了半截。
连队进入了临战前的突击性训练。为适应在亚热带山地丛林中作战,团里让我们九连练爬山,练穿林。这比那“十公里全副武装越野”,更够人喝一壶的。梁三喜累得嗓音嘶哑,眼球充血,嘴唇龟裂,那瘦削的脸膛更见消瘦了,脸颊也凹陷了。至于我,那就更不用提了。我累得晚上睡觉连衣服都懒得脱,常产生那种“还不如一颗流弹打来,便啥也不知道才好”的念头……
我和妈妈已有二十多天中断了联系。这天,从后方转来一批信件,其中有我三封。一封是妻子柳岚从军医大学写来的,她在信中质问我为啥接到调令后还不回去,讥笑我是不是想当什么英雄了。她毫不掩饰地写道:现在的大学生宁肯信奉纽约伯德罗埃岛上的铜像(自由女神),也决不崇拜斯巴达克斯······另外两封信是妈妈写来的。头一封信她让我离开连队动身时给她拍个电报,她好派车接我。第二封信她说如果觉得实在不能调走,那就无论如何也得离开连队,重回军机关工作方为上策。
妈妈的“上策”和我的心思吻合了,而重回军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雷军长“雷神爷”身上。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多次给我讲过的她救过“雷神爷”一命的往事······“雷神爷”康复归队那天,他紧紧握着我妈妈的手说:“有恩不报非君子,我雷神爷走遍天涯海角,也忘不了你这女中豪杰。”
这真是生死之交!没有妈妈,你“雷神爷”能活到今天当军长吗?!要知道,我是妈妈唯一的儿子。妈妈在最关键的时刻求你点事,难道你真会不帮忙吗?再说,我本来就是军机关里的人,军机关调我回去并不是啥出大格的事!只要你“雷神爷”说一句“这是工作需要”,那就名正言顺了!
想到这些,我忙给妈妈写了封信,火速发出。一个星期又熬过去了。
“雷神爷”终于来了!他腰板笔直,目光平视,一举一动都显出军人的英武和豪迈,将军的自信和威严。
军长用目光环视了一下这设在山间的露天会场,那俯瞰尘寰的架势告诉人们,他统帅的这个军,永远是天下无敌的。
这时,只见他脱下军帽,“砰”地朝桌子上一甩,震得麦克风动了一下。
仅此一甩帽,会场便骤然沉寂。静得像无波的湖水,连片树叶儿落下也会听得见。根据军党委会议记录,十年中军长曾四次甩过军帽。对于甩帽的后果,有几句顺口溜作了描述:“军长甩军帽,每甩必不妙,不是蹲班房,就是进干校。”
眼前,这“雷神爷”为何又甩帽?人们目瞪口呆!只见他在台上来回踱了两步又站定,双手拤腰,怒气难抑。
终于,炸雷般的喊声从麦克风里传出:“骂娘!我雷某今晚要骂娘!!”
他狂吼起来:“奶奶娘!知道吗?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她竟有本事从几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这前沿指挥所!她来电话是让我给她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她儿子!…….”
顿时,我脑袋“嗡”地像炸开一样。排山倒海的掌声淹没了“雷神爷”的痛骂,撼天动地的掌声长达数分钟不息……
军长又讲了些啥,我一句也听不清了。
回到营地,天将破晓了,一片议论声又传进帐篷:“军长骂得好,那娘们死不要脸!”“哼,连里出了个败类,咱都跟着丢人!”啊,那又尖又嫩的童音告诉我,说这话的是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我下连队后,小金敬我这指导员曾像敬神一般!可自打我拿到调令那天起,他常撅着小嘴儿朝我翻白眼啊……
“别看咱不咋的,报效祖国也愿流点血!咱决不当可耻的逃兵!”啊,连“艺术细胞”段雨国也神气起来了……
我麻木的神经在清醒,我滚滚的热血在沸腾!奇耻大辱,大辱奇耻,如毒蛇之齿,撕咬着我的心!
我乃七尺汉子,我乃堂堂男儿!我乃父母所生,我乃血肉之躯!我出生在炮火连天的沂蒙战场上,我赵蒙生身上不乏有勇士的基因!我晓得脸皮非地皮,我知道人间有廉耻!我,我要捍卫人的起码尊严!我要捍卫将军后代的起码尊严!!我取出一张洁白的纸,一骨碌爬起来冲出帐篷。我面对司号员小金:“给我吹紧急集合号!”小金惊呆了,不知所措。“给我紧急集合!”
面对全连百余之众,我狂呼:“从现在起,谁敢再说我赵蒙生贪生怕死,我和他刺刀见红!是英雄还是狗熊,战场上见!”
说罢,我猛一口咬破中指,在洁白的纸上,蹭!蹭!蹭!用鲜血写下了三个惊叹号-!!!
(节选自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终于”一词流露出“我”对于调走的渴望和拿到调令后的欣喜,与后文的思想转变形成反差。
B.小说描写了云南边防地区环境的恶劣和部队训练的艰苦,交待了“我”想离开连队回到军机关的原因。
C.雷军长“甩军帽”这一富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下文的“骂娘”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当年自己承诺的失信。
D.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7.关于文中插叙妈妈与雷军长生死之交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给妈妈写信作了必要的交代。
B.为后文雷军长的讲话埋下伏笔。
C.丰富了雷军长形象的内涵。
D.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再起波澜。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塑造雷军长形象的。(6分)
(1)仅此一甩帽,会场便骤然沉寂。静得像无波的湖水,连片树叶儿落下也会听得见。(3分)
(2)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3分)
9.小说以“调令”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登木兰山记
[明]屠达
楚多名山大泽,奇秀甲天下,异人往往间出。余过楚未能历览其胜也。
昔人云身到处莫放过,余心识之。间尝访三闾之渊,问双凤之址;登黄鹤,歌白云之诗;过鹦鹉,吊渔阳之鼓;临赤壁,想见公瑾之英风,讽咏坡仙之二赋,眺仰横睇,流连不能去。
一日,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余每称木兰忠孝为古今第一奇女子,而史册不载,尝窃怪焉。今名山木兰即其故里,遗冢宛然,非若二氏之说荒唐无据者矣。余往登之,见山势嵯峨,群峰攒簇,争为奇状。其偃蹇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河;其怒拔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翠磴千盘,丹崖百尺,以至涧断,缘以升,百折而上,薄暮乃臻绝顶。凭眺其巅,势与云参。烟霏雾结,四顾渺然,迥出天外,诚三楚之极观也。然其间为寺、为院、为古刹、为新建,所在都有。而木兰一祠独在半山,庙貌不展,识者讶之。
时宿僧寮,见四方至者贸贸而来,诸僧人营营应之,亦与城市等,无一清修净地。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此僧之陋楚俗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遍山谷其以惑世诬民滋甚,宁为此不为彼,是二者余未能辩之。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此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遍山谷/其以惑世诬民滋甚/
B.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此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遍山谷/其以惑世诬民/滋甚/
C.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此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遍山谷/其以惑世诬民滋甚/
D.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此僧之陋/楚俗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遍山谷/其以惑世诬民滋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字成年之后才起,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公瑾”是周瑜的字,“坡仙”是苏轼的字,“介甫”是王安石的字。
C.“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木兰祠”就是供奉花木兰将军的,表明人们对木兰精神的推岽。
D.“晦”指农历每月初一。古人通常用“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达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游历处大多含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
B.史书中并无花木兰的相关记载,有人认为木兰山因花木兰命名是荒唐无根据的,但屠达并不这么认为。
C.木兰山山势雄伟,是楚地最色最美的地方,然而地势狭窄,所以建筑物大多规模较小,让游客感到惊讶。
D.木兰山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不像佛门净地。这是因为僧人们不能免俗,他们要么过于鄙陋,要么欺世盗名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
译文: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译文:
14.《登泰山记》中对日出的描写分为三个部分,《登泰山记》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美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过酒家五首
王绩
其一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其二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委婉地表达了在京都没有可以引荐自己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
B.第一首三四句写作者之所以频繁到酒肆,只是因为怜悯酒家的贫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C.第二首承前一首,写作者沉湎于酒肆长饮不止,常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灵”追求是毫无关涉的。
D.同样是借酒抒写胸中之意,王绩的这两首诗沉郁伤感,与曹操《短歌行》慷慨激越的格调有较大区别。
16.有人说第二首诗最后两句“是隐世语,亦是愤世语”,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伟景物的描写,引起了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唐代诗人的诗句“ ” 和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语言文字应用I(18-20题)需按照提示分班型做!!!】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2班完成此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从文物表情包大赛到文创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被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___________攀升。不久前,河南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洛神水下飞天”舞蹈圈粉无数。____________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___________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___________在丰富的文化宝库中。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连续 精美绝伦 展示 踟蹰
B.连续 美轮美奂 展示 徜徉
C.持续 美轮美奂 展现 踟蹰
D.持续 精美绝伦 展现 徜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出神人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B.正是创意的出神人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
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C.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
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D.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3-10班完成此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城市的飞速发展,②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遭到萎缩,③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继承和发展成为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今天的主要任务
D.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5分)
分割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60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 以是韬光养晦的,贴 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 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 自定,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C【解析:“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错误,从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出,并非“一成不变”,如文中说“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 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漫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见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2.A【解析: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错误,材料二阐述和分析的并非“新特点”。如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是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C.“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中说“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可见材料二是对费孝通理论的拓展。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错误,由材料二“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应该是“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地个共
3.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文中提到“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根据这些即可理解“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内涵。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衍B.“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C.由“一人”到“鸡犬”,也是以“己”为中心。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4.①观点明确,说理进彻,论据契合生活实际;
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选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
③论证有力,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方法。
(每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如从其他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
②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
③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
④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
(每个要点1分,本题属于开放性理解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当下理解,学生结合材料或者现实生活谈都可以,如从避免家族式腐败、避免形成“圈子”“派系”等具体方面来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C(“可以看出他对当年自己承诺的失信”错)
7.B(不是伏笔)
8.(1)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1 分),突出了环境的寂静(1 分),从侧面表现了雷军
长的威严。(1 分)。
(2)连用五个“就要”,语言极具鼓动力和感染力(1 分),体现了雷军长刚毅、有血
性的性格(1 分),从正面表现了他俯瞰尘寰、天下无敌的统帅形象(1 分)。
9.(1)“调令”是故事的生发点,由拿到调令,到调令撤回、再次申请调动、批判
调动、决定上战场,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人们对调令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了个性鲜明而又
具有英雄气慨的军人群体形象。
(3)小说通过调令将军营与社会相联系,既歌颂了战争中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革
命英雄主义,也批判了社会上托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6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C
B
C
翻译
:听说木兰山是西岭风景最美的地方,询问得知,就是唐初替父从军的女将军(判断句、定后)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弥漫的云雾。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
①“日出前”:“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其他山峰落笔写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②“日正上”:“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了朝阳的生机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③“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做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能答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点并简要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是因为怜悯酒家的贫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错)
16.①第二首最后两句表面上似乎说自己看到众人尽醉,不忍独醒,不再有积极追求,
甘愿随波逐流隐世埋名;②但实际上是表达因志向得不到实现的痛楚与无奈。(
6 分。每
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渌水荡漾清猿啼;(注意审题,应该为“唐诗”)
答案
18.D 第一空,持续:延续不断。连续:一个接一个。“持续”侧重指保持了一段时间,“连续”侧重形容一个接一个的具体事物。从与“传统文化的热度”和“攀升”的搭配看,选用“持续”更合适。第二空,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美轮美奂"修饰的对象是新屋、装饰、布置等,而“精美绝伦”修饰的对象比较广泛。从与“水下舞蹈”的搭配看,选用“精美绝伦”更合适。第三空,展现:显现出;展示。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展示”多与具体事物搭配,“展现”则可与抽象事物搭配。从与“文化”“生命力”的搭配看,选用“展现”更合适。第四空,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徜徉”侧重安闲,“踟蹰”侧重迟疑。从语境看,选用“徜徉”更合适。
19.D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创意的出神人化”搭配不当,可改为“创意的别出心裁”;二是“正是创意……泛黄的故纸堆里……时代风采”中途易辙,应改为“让泛黄的故纸堆里……时代风采”。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20.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原句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原句点明传承与创新,
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系,表达更严密。(每点2分)
[解题思路]作答此题,要先比较原句与改句,区别二者在语义表达、修辞手法和句式使用
等方面的不同,然后从这些方面分析原句的妙处即可。
答案:
18.D 分析括号前后内容和四个选项可知,“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与前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衔接紧密,“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与后文“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衔接紧密。故选D。
19.D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空竹抖动发出的哨音比作松涛海浪的声
20.①将“生活方式”改为“生活方式的变化”;②将“遭到”改为“逐渐”或“日益”等;③删除“刻不容缓”。(每指出一处语病并修改正确得1 分,修改错误不得分)
[解题思路]①中,“生活方式”和“飞速发展”不搭配,可在“生活方式”后加“的变化”②中,“遭到”与“萎缩”不搭配,可将“遭到”改为“日益”等。③中,“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结构混乱,可删除“刻不容缓”。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D(表列举,A 项表情状,B 项表比较,C 项比喻句)
22.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 ③还要补充维生素 D 等营养素。(
6 分。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