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21: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60分钟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 分,共50 分)
1.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
A. 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 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
C. 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2.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据此可推知,儒学的传播 ( )
A. 使得法治思想被遗弃 B. 使边疆地区完全得到了汉化
C. 使各族生活方式趋同 D.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3. 西汉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得益于汉初( )
A. 推行郡国并行 B. 沿袭秦朝制度
C. 实施均输平准 D. 践行黄老之学
4.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基于这一认识,孝文帝( )
A. 迁都洛阳 B. 推行汉制 C. 重文轻武 D. 发展农耕
5. 《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推知,它 ( )
A. 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B. 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C. 消除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 农学理论领先于世界
6. 2002年,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三万多枚秦简,它们是秦代地方政府的档案。里耶秦简中有很多关于各类人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等,为我们了解秦代户籍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里耶秦简反映了秦朝( )
A. 首创户籍管理制度 B. 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C. 社会治理领先世界 D. 对江南的有效控制
7.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8. 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9. 北宋时期,为解决历史上“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而采取的措施是设立( )
A. 知州 B. 三司使 C. 转运使 D. 通判
10.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
A. 防范武将专权 B. 有效分权制衡
C. 加强君主专制 D. 优化基层管理
11. 《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
A. 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 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 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 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12. 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活所必备的。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 农耕技术日趋成熟
C.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3.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 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 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14.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设立了通判监督地方官 B. 唐朝三省仅尚书省长官是宰相
C. 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D. 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15.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止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孝文帝此举( )
A. 旨在推进民族融合 B.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 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D. 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6. 公元10 世纪到13 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 —1227 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 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 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 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17. 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
A. 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 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 最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 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8.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9.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 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 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
20. 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
A. 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B. 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
C. 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 D. 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
21.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2.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之一是( )
A.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城市政治功能加强 D. 市场监管不复存在
23.以下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圆明园被焚毁,造成人类文明的重大浩劫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24.鸦片战争后,在商贸型农业的长足发展之中,新的市镇应运而生。例如湖北羊楼峒,集数万人加工洞茶,因茶而成市。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B.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日益卷入到世界市场
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镇呈现新的特点 D.鸦片战争后农业中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25.西方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A.抨击封建专制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 。诸子百家通过不同 的 角度 、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 的文化转型模式 。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 (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
— 摘编 自 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4分)
(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 。(6分)
(4)综合以上变化,你认为作为统治者最需要注重什么?(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滑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宋朝:“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8分)
这两位学者对宋朝的评价矛盾吗?说明理由。(10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选择题
1——5 C D D A A
6——10 B D B C C
11——15 C C B C B
16——20 A B D B A
21——25 C B D B C
二、材料题
26. (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沿河沿江分布(6分)
(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4分)
(3)关系:因果关系(2分)
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得4分,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
(4)注重民生,为百姓谋福祉,得民心者得天下。(2分)
27.(1) 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2分)
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2分)
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2分)
促进民族交融(2分)(任答4点即可)
(2)【选答一】矛盾(2分):赞成积贫积弱说: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加重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和金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选答二】矛盾(2分):赞成造极之世说: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社会长期稳定;(2分)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2分)理学兴起,将儒学推向新的高度(2分);四大发明完成并产生世界影响(2分);适应商品经济的市民文化兴起;(2分)门第观念淡化,人身和社会控制松弛。(2分)(任意答出4条即可)
【选答三】不矛盾(2分):两方面说:北宋存在对边疆少数民族战争败多胜少的“积弱”局面和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积贫”面。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和科技、文艺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性的成果,确实是“造极之世”。
28. 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2 分)
阐述: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2分)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皇权加强。(2分)隋唐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2分)明初因胡惟庸飞扬跋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2分)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