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1: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凭箜篌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 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 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 “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 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李绅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击疫情时出现的“国士无双”一词最早就是形容韩信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B. 遗庙阴森的环境与《蜀相》中诸葛亮祠堂“柏森森,自春色,空好音”环境相似,少有人来。
C. “贱能忍耻卑狂少”写韩信贫贱时能忍胯下之辱,卑微,狂放,可见作者对他的讽刺之意。
D. “英主任贤增虎翼”写刘邦任用韩信,韩信战功卓越,可见作者对他功绩的赞美之意。
4. 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作者对韩信是怎样的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
蜀山道中
史谨
塞上秋光向晚多,无边胜槩 【注】入吟哦。
太行旧畏羊肠险,驿路今从鸟道过。
眼底故人无鲍叔,军中诸将有廉颇。
羁愁忽共云烟集,几处猿声出薜萝。
【注】胜槩:亦作“胜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多”与“无边”相呼应,说明塞上胜景无限,并由此引发了诗人的情绪。
B.颔联“鸟道”一词表现了蜀道的险峻,与李白《蜀道难》中“鸟道”作用相同。
C.“鲍叔”之典说明诗人此时无知己好友相伴,对句“有廉颇”消除了这种伤感。
D.本诗从塞上的景象写到羁旅愁情,内容充实,语言质朴自然,结构清晰谨严。
6.诗歌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试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8.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
“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答案】
①报国无门之叹。“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解析】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C
【解析】
“卑微,狂放”“对他的讽刺”错误,“贱能忍耻卑狂少”是说韩信贫贱时在“狂少”面前包羞忍耻,并无讽刺之意。
故选C。
4.【答案】
只知道用千两黄金报答给过他一碗饭人,却不知道明哲保身,不知道防范己身的安全。“徒”是只知道,与下文的“不知”构成对比,暗含作者对他悲剧结局的叹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含义。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徒”意思是“只”,是副词,“用千金酬一饭”是说韩信用千金来酬谢当年“一饭之恩”的漂母;“明哲”意思是“明智”,“防身”意思是“防范自身的安全”,“不知明哲重防身”是说韩信得势之后不知道明哲保身防范自身的安全。
然后分析作者对韩信的态度。
前一句说韩信只知道重金酬谢恩人,后一句说他却不知道防范自身的安全,“只知道”和“不知道”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作者对韩信最终落得个惨死下场的悲叹惋惜。
5.C
【解析】
“消除了”有误。眼前无如鲍叔牙这样可以举荐自己的知己好友,军中诸多将领有也只是廉颇一类的老将,“消除了”太绝对。
6.【答案】
①情感表达生动具体:诗人通过“云烟”聚集来写羁旅之愁,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②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猿声”来写羁旅之愁,猿声凄切悲凉,且“几处”,以景结情,使愁情延绵不绝,含蓄悠远;③情感表达直接明白:尾联前句直抒胸臆,直接点名“羁愁”,表达直接清晰。
C
【解析】
“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8.【答案】
“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解析】
“意境营造”4分,“章法结构”2分,共6分。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