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愤
综合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②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②张先:北宋诗人。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色,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 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 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 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 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4.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三[注](节选)
杜甫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公元757年,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触怒唐肃宗离开凤翔,在兵荒马乱中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写下此诗。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写村里的几位长者前来慰问从远方归来的诗人。
B. “倾榼浊复清”,几位长者带来的酒有的清,有的浊,而酒味淡薄是有原因的。
C. 结尾两句,诗人的悲怆之情高涨,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
D. 杜诗有“诗史”之称,此诗以小见大,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6. 诗歌反映了羌村当时怎样的现状?诗人为何觉得有“愧”呢?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
“由近及远”错。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可见,首联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写景。
故选A。
2.【答案】
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
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
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解析】
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然后需结合诗句的内容解析分析。
(1)“浮萍破处见山影”,意思是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此句直接点出“影”字,是明写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
(2)“过桥人似鉴中行”,意思是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此句以“鉴中行”形容中人过桥,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着人影、桥影,但并没有直接点出“影”字,是暗写。
(3)“莫放修芦碍月生”,意思是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此句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没有写影,却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芦影、月影的存在,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是暗写。
所以,全诗机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3.D
【解析】
“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错误,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故选D。
4.【答案】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翻译: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
“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5.C
【解析】
分析不当,“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错误,应是“诗人长歌当哭,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涕泪纵横”。
故选C。
6.【答案】
(1)羌村现状:连年的战争尚未平息,村里只剩下年老的长者,年轻人都上前线打仗去了,田地没人耕种。
(2)①“愧”有“感谢、感激”之意。乡亲们携酒前来,庆贺诗人平安回家,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诗人饱含感激之情。
②“愧”有“惭愧”之意。面对淳朴的父老乡亲,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诗人深感时局艰难,乡亲生活艰苦,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和乡亲造福出力,深感惭愧。
【解析】
首先分析羌村的现状。
从“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可知,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是说“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然后分析诗人“愧”的原因。
从乡亲们携酒前来,庆贺诗人平安回家可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这里“愧”饱含了诗人对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从“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可知,面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诗人长歌当哭,仰天长叹,义愤填膺,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的“愧”也有“惭愧”之意,诗人深感时局艰难,乡亲生活艰苦,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和乡亲造福出力,从而深感惭愧。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