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书 愤
陆 游
祁发宝
陈红军
陈祥榕
王焯冉
肖思远
你可认识
他们?
他们是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他们用自己清澈的爱,诠释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国情!乘坐时光机,让时光回溯到九百多年前的南宋,有这样一位立志抗金、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他用自己可敬可仰的高尚人格、可歌可泣的高贵品质,书写着一生的爱国之情与满腔愤懑!几天这节课,我们走进陆游的书愤!
1.阅读与鉴赏
●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并继承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习并继承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 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 学习并继承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素养目标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题目解读
活动1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时期越州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三百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作者简介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作者简介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 存诗2400余首。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作者简介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64—85岁)。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
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题目解读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文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诵读指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愤
诵读指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愤
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再次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诗中的悲愤之情。
活动3
合作探究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同探究诗歌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任务单
诗人“书”了哪些事?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诗人“书”了哪些事?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
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世事艰
空自许
鬓先斑
谁堪伯仲间。
所 愤
之 事
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丧、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所 愤
之 事
本篇诗歌的艺术特色,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情感复杂,起伏跌宕
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用典明治,抒发情怀。
艺 术
特 色
拔高训练
请比较《书愤》和《蜀相》两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篇 目 异 同 《蜀 相》
《书愤》
相 同 点 写作背景 《书愤》和《属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 同 点 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用典、对比,白描
着重写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表达对诸葛亮的追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愤懑。
杜甫是沉郁顿挫 沉郁豪壮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主 旨 归 纳
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B
请做出正确的选择
拓展延伸
南宋抗金志士,壮志难酬的诗句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 游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比较阅读:《书愤》与《登高》
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