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 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 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1: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燕歌行 并序
综合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桐庐①
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
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
(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
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
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
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
2.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4.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5.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6.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苍老”“功业无成”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惭愧的是自己外出求禄,未能免俗。
2.【答案】
①运用叠词。“依依”状帆影,“汩汩”摹水声,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如燃的枫林、隐约的帆影以及汩汩的水声,景色明丽,画面立体。③远近结合。远处帆影缓缓移动,近处山溪汩汩欢唱,观察角度多变,诗歌意境开阔。
【解析】
“依依”,状帆影轻柔貌,“汩汩”摹水流的声音,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远处的枫林、隐约轻柔的帆影,这些为视觉描写;汩汩的水声为听觉描写,诗句视听结合,呈现的景色红白相间,明丽动人,画面充满立体感。
远处帆影缓缓在江面移动,近处山溪在碓床间汩汩欢唱,诗句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多变,由江面到山间,诗歌意境开阔,引人想象。
【答案】
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②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③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花儿凋零而青杏又小,令人伤感。看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末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写到处可见茂盛的芳草,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答案】
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 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
【解析】
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的意思是指文章、歌唱、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此指苏轼的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问的是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他的词自然流畅,不受拘束。考生要能找到表达技巧。诗词一般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5.D
【解析】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错误。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骄傲。
故选D。
6.【答案】
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另外,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解析】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是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在这首词里,词人先写“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目的就是运用烘托的手法,引出重点要写的“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达对年少功成的英雄周瑜的崇敬、向往之情。写“小乔初嫁”,在于用美人“小乔”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年少功成、英姿勃发、令人艳羡的无穷魅力,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两者虚实相生,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的形象。上阕实写赤壁之景,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着重写人,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象当年周瑜火烧赤壁的事迹,表达对周瑜的仰慕;另外,作者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年少功成的形象,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抒发了自己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的感慨。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