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选择题
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所谓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把观察到的、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究, , , , ,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 ②抽出事物的本质
③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 ④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2.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 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 具有绝对的意义, 具有相对的意义。
A.不仅 而且 因此 既 又
B.虽然 但是 所以 不仅 而且
C.不仅 而且 然而 不仅 而且
D.既然 那就 因此 既 又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上汽油资源的开发一马当先,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B.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的确是不易之论。
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内,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文字是闪亮的,因为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有些篇章是不朽的,因为它曾经迸发出 般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报章里的改革史》是1978年以来改革的一个缩影,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和理解这一段历史是如何演进的,从中领悟改革的势在必行,并从历史的智慧中寻找破解现实难题的方法。如果从单篇文章来看,可能是一个案例,可能是个人的作为,但是把这一组组文章积集在一起,它就成为由改革大潮汇聚成的时代洪流,展现了 的时代风貌。
新华社发表的《实行大包干责任制 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一文引发了“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凤阳县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关广梅现象》引发的“社资”之争发人深省,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在这些人和事的报道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那些曾经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报章里的改革史》,( )。真正的改革者从来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者和编者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 的时期,他们完全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安危,勇敢地喊出 的声音。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一锤定音。
B.《关广梅现象》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C.《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
D.《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爆出发人深省的“社资”之争,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明确论断。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
B.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需要改革创新,越是充满艰难险阻
C.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需要改革创新,越是充满艰难险阻
D.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排山倒海 波澜壮阔 春寒料峭 振聋发聩
B.地覆天翻 叱咤风云 五风十雨 醍醐灌顶
C.排山倒海 叱咤风云 五风十雨 振聋发聩
D.地覆天翻 波澜壮阔 春寒料峭 醍醐灌顶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 ①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 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 ③ 。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
语句排列语序要注意关注陈述对象,确定统一话题,把握大致内容。该语段段意:解释理性认识的内涵。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承接③的“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是“抛开”的内容,顺序为③①,排除A、C两项;“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承接④的“事物的来龙去脉”,是对其具体的解释,应在最后,排除B。
2.A
【解析】
B.“扫瞄”中“瞄”应为“描”。C.“遨翔”中“遨”应为“翱”。D.“亲睐”中“亲”应为“青”。
3.B
【解析】
A.正确,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符合语境;
B.语义重复,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与句中的“平凡普通”重复;
C.正确,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符合语境;D.正确,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符合语境;
二、综合题
4.C
【解析】
“《关广梅现象》”与前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三年夺得夏粮丰收》”都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新闻,表述时应在后一个新闻中加“也是”,排除A、B两项,“明确”做状语修饰“提出”而非“论断”,排除D。
5.D
【解析】
句子的主语“《报章里的改革史》”不能“感受”,只能“让人感受”,因此排除A、C两项,“改革创新”与下句中的“真正的改革者”相互衔接,故排除B。
6.A
【解析】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地覆天翻:形容变化极大,也形容闹得很凶。形容“力量”,应用“排山倒海”,排除B、D两项。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极大。一般指人。结合语境“时代风貌”,该用“波澜壮阔”,排除C。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8.【解析】
语段介绍了“弱视”与“近视”的相关知识。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推断①处可以填入“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推断②处应该填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推断③处应该填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答案】
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