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联合调研
语文试卷
2022年12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主要是吃猪、狗、鸡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祭祀和随葬用牲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代礼制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内涵等方面都体现了跨越式进步,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约4000年,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废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与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关。
B.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C.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 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4.两则材料都与“考古”话题相关,但论述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4分)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捏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婆儿是一个说话唠叨但又重情重义的妇女形象,矛盾之后,她善于反省。
B. 段划线句子是老婆儿此刻的心理。由原来“老东西”到“我的老头”的称呼转变,巧妙地暗示了她由感到幸运后内心渐渐生发的温暖感。
C.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写作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歌颂了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真挚感情的可贵。
D.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关键是妻子过于强势,老头每次都被气得离家出走,即使回来,也只是无奈地“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7.下列对小说相关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的描写比较突出。“雪下得紧”,暗示老婆儿的心绪已彻底平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暗示老婆儿对老头的宽容理解。
B.第⑨段,写到了楼上李老头的孤独,通过对比,突出老婆儿内心感受到拥有老头是幸运的心情。
C.老头话语不多,小说既借助老头的一连串动作正面描写,又通过老婆儿的回忆与心理侧面突出,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D.小说的结尾有强烈的画面感、温馨感,虽然没有语言,却十分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结构上,与题目、开头相照应;很好地揭示了主题。
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五,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等南略定远。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
十六年春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陈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辟夏煜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二十一年春,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
二十七年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十二月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节选自《明史·本纪第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B.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D.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
B.甲戌, 甲为天干,戌为地支,天干地支可纪年、月、 日、时,此处是纪月。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D.劝进,劝登帝位。指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或者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兴,因郭子兴孱弱无大志,朱元璋认为不足与之共事,便交出兵众,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
B.元军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设下埋伏诱败元军,随后又归还所缴获的马匹,并派父老慰问元军,元军退兵,滁州得以保全。
C.朱元璋体恤百姓,作战时重视保民安民,不喜妄杀,在百姓遭受旱灾时,减少膳食中的素食,并免除百姓当年的田租。
D.朱元璋治军颇有谋略,作战时眼光长远,往往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妥善的安排,不滥用武力,注重从心理上收服对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2) 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14.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伤怀抱”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征尘万里”一词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
B. 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6.有人说词的下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强调了广泛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
(3)韩愈在《师说》第一段中表明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我心里,赣江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父亲曾在赣江撑过两年零四个月的排。当时,最凶险的一段当属泷江螺滩段。泷江,这里诞生过 硬骨头的南宋名臣胡铨,欧阳修留下的《泷冈阡表》更是 。“泷”,意为急流的水,足见其 的气势,尤以螺滩龙王庙滩段为甚。这一滩段,山势陡峭如刀切,江面窄似一线天,江底奇岩怪石无数,流水很是湍急,过往船只无不险象环生。第一次撑排过此滩段,年轻的父亲险些失了魂,但他立住了。此后,他被排工们推为老大,颇有些少年英雄的威风。
如果说水是澄碧主角,那么山就是苍翠伴侣。赣江流域60%以上为丘陵、山地,这些年,江西一方面保护原始生态,坚决不允许林区有砍伐、放火、建房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兴建绿色银行,有计划地开展植树造林。以螺滩水库为例,这些年,螺滩水库管理局累计投入超百万元维养生态,一年四季,除却红豆杉、银杏等珍贵树种,还见松、柏、枫、樟、桂花、山苍等树木。当然,更有杨梅、板栗、柿子、猕猴桃、柰李等野生果树一路让人惊喜。
竹柏苍然,端一溜小竹椅子,螺滩人坐在河岸,等候晚饭。他们从饭店里 地翻找出茶叶、瓜子、杯子、开水壶,麻利地张罗着。有老农牵着一牛,向家的方向悠然走去;有妇人与妇人相遇,一人担桶,一人持帚,兴致高昂地聊天;一注滚烫的开水倒入粗瓷碗,山与水在茶中浑然一体,清香萦绕鼻尖。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A. 侠肝义胆 格古通今 翻天覆地 驾轻就熟
B. 披肝沥胆 震古烁今 翻天覆地 熟门熟路
C. 侠肝义胆 震古烁今 翻江倒海 熟门熟路
D. 披肝沥胆 格古通今 翻江倒海 驾轻就熟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一”字,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2022年初,由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人世间》的成功改编,引发关于文学与影视关系的话题。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艺术上达到极致的小说是 ① 。米兰·昆德拉曾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纯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等视觉艺术后, ② 。这样的例子确实也能举出一些来。如四大名著的改编,即使几番重来,也不能代替原著的丰富内涵,无法尽显原著的艺术魅力。
这种观点也可商榷。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尽显一流小说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意蕴,但 ③ 。动感很强的故事、曲折多重的情节与深邃的思想、精确的语言,都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并存。影视艺术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电影《罪与罚》、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也是深受观众追捧的作品。
21. 下列各项中,最能归纳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是非常成功的。
B. 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
C. 名著尽量不要改编,因为改编后无法尽显原著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D. 影视艺术虽不及原著,却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怼”和“兑”都是汉字圈里的网络热词,怼,除了“怨恨”之外,还有“对抗”、“对立”、“碰撞”之意,在网络中常表示为“用语言去反驳”的意思;兑,除了“交换”之外,还有“掺和”的意思。对于前者,有人认为,“怼”就是保持个性,不惯着你的臭脾气,敢于开怼和回怼,这是勇气和骨气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一味横眉怒怼,见谁都咬,就是刺头,杠精,是匹夫之勇,是非理性的表现。对于后者,有人认为,“兑”,有开放接纳、兼容并蓄之意,是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和兑,有“和稀泥”之嫌,是“软骨”的表现。
以上材料对我们人际交往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答案第2页,共2页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联合调研
语文答案
1.B “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错误,原文“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可见有时间限制,“早期”。
2.C “……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错误,原因解释错误。原文“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这两个是原因。
3.A 材料二最后一段“为面向未来……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可知最后一段主要讲还有很多未知需要考古人员探索。A.“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因为有许多未知领域,所以需要考古人员继续探索。
4.①材料一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分);②材料二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古礼考古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5.(1)考古学是一门价值非凡的学科(2分)。(答“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可酌情给分 )(2)考古发现可以展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2分)。(答“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酌情给分)(3)考古工作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学术支撑(2分)。
6.D “关键是妻子过于强势”错误,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由原文“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可知是老婆子的唠唠叨叨惹火了老头儿,并非妻子太过强势。
7.A “‘雪下得紧’,暗示老婆儿的心绪已彻底平和”错误。“雪正下得紧”中“紧”字,写出雪之大之猛之密,渲染出纷乱紧张的气氛,也烘托老婆儿与老头儿吵完架后,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内心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
8.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②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③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⑤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9.①情节方面:插入他们“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后文的和好埋下了伏笔。②人物描写方面: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③主题表达方面: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呼吁彼此之间的宽容理解。
10.B 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 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11.B “此处用来纪月”错,此处是纪日。
12.C “减少膳食中的素食”有误,不合情理。“以旱减膳素食”应该翻译为“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 只吃素食”。
13.(1) 贤能的人我按照礼节来任用他们,旧政中不适宜的改掉它们,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礼”“不便”、“殃”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 派父老准备牛、酒酬谢元将说:“我们守城是防备别的强盗罢了,你们为什么舍下大盗,残害良民呢?”(“具”、判断句、“奈何”各 1 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大胆安排纳降的士卒入值宿卫, 以诚相待;②向官吏百姓宣传义军政策;③征辟当地的优秀人才;④倡导美德,安葬并表彰忠义的元臣御史大夫福寿。(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即可)
【参考译文】
明太祖名叫元璋,字国瑞,姓朱。其父朱世珍,生有四子,太祖是老四。
元朝至正十二年 (1352) 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太祖当时二十五岁,于是在四月 初一到濠州拜见郭子兴。子兴见其外貌形状十分惊奇,留下作为亲兵。郭子兴孱弱无大志,太祖考 虑不值得与他共事,便交兵给别的将领,独自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在路上遇到定远人李善 长,与之交谈后大喜,便一起攻取滁州。
至正十四年 (1354) 冬十月,元朝丞相脱脱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并分兵包围六合。太祖说:“六合破,滁州也将难以幸免。”与耿再成驻扎在瓦梁垒援救六合,奋力而战,护卫老弱者回到滁州。元 兵不久蜂拥而来,进攻滁州,太祖设下埋伏诱败元兵。但考虑到元兵士气正旺,定会卷土重来,于是归还所获马匹,派父老准备牛、酒酬谢元将说:“我们守城是防备别的强盗罢了,你们为什么舍下大盗,残害良民呢?”元兵由此退去,滁州得以保全。
至正十六年 (1356) 春二月二十五日,太祖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使陈兆先部下三万六千人 投降,但他们都疑惑、害怕不能自保。太祖挑选骁勇健壮的五百名投降士兵作为自己的护卫,并解下自己的铠甲,酣睡整夜,投降的众人才安心下来。三月十日,在蒋山再次击败元兵。元御史大夫 福寿奋力战斗而死,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所有官吏父老告示说:“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 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像以前一样安于职守。对贤士我以礼贤相待,对过去不适宜的政令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百姓大喜过望。太祖征召夏煜等十余人,埋葬御史大夫福寿来表彰他忠义。
至正十九年 (1359) 春正月十二日,太祖准备攻取浙东尚未攻下的各地,他告诫各位将领说:“攻城凭借武力,治乱凭借仁义。我们进入集庆,秋毫无犯,所以一举而定。每每听到各位将领攻 得一城不妄自乱杀,就喜不自胜。军队行动如火,不控制就将成燎原之势。为将能够以不杀人而起 到武力征服的效果,难道仅是于国有利,实际是为子孙造福啊。”
至正二十一年 (1361) 春,方国珍派使者前来谢罪,献上金玉马鞍。太祖推拒说:“当今正是经营四方之时,所需的是人才,所用的是衣食,珍宝玩物不是我所喜好的东西。”
至正二十七年 (1367) 五月二十四日,初次设置翰林院。当月,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只吃素食,六月二十三日,下大雨,群臣恳请太祖恢复膳食。太祖说:“虽然下雨,但伤害禾稼已很多,免除百姓今年田租。”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率百官劝太祖即皇帝位,多次上表,太祖才答应。二十二日,告祭上天。洪武元年 (1368) 春正月初四日,在南郊祭祀天地,太祖登上帝位。
15. B 这里只有听觉,没有视听结合。
16. 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侠肝义胆:形容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竭尽忠诚。
格古通今:穷究古代,通晓当代。指学富识广。
震古烁今: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的伟大。
翻天覆地:也说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多用来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驾轻就熟:意思是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路上。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熟门熟路:意思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19. D
20. ①连用四个“一”字,定格了螺滩人特定的现实生活场景,表现了当地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 ②“一”作为数词与多个名词或量词组合使用,写意式地勾勒了乡村常见的人和风物,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③第五个“一”是“全”的意思,引导读者品味画面的整体感,意蕴的和谐感。
D
22. ①无法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 ②其内涵和艺术魅力会有所丢弃 ③一样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23.作文
参考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介绍了网络热词“怼”和“兑”的基本义和网络新解,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层面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命题立意,都涉及人际交往话题,都指在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对待“不同声音”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可以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个性表达与理性交际的原则与策略。
参考立意:
坚守人际交往的个性与理性。
怼有理性,兑讲原则。
学会理性表达与礼节回应。
敢于回怼,善于和兑。
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