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难点: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天使和恶魔之间你会选择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新课讲授: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走进苏格拉底
4、题目解读
作者简介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
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走进苏格拉底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题目解读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活动2:扫除拦路虎
积累重要字音
服膺(yīng) 恫吓(dòng hè) 褒贬(bāo) 理睬(cǎi) 遭殃(yāng)
积累重要词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
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活动3: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寻找与“正义”相似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任务清单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活动5:小组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
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记述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的过程,深刻阐述了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及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表现了苏格拉底的崇高追求和人格魅力。
课堂练习: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浸渍(jìn) 担子(dàn) 逞能(chéng) 新冠病毒(guān)
B.救济(jì) 淤塞(sāi) 跋涉(bá) 拳拳服膺(yīng)
C.体贴(tiē) 亲昵(nì) 撰写(zhuàn) 褒贬不一(biǎn)
D.宿敌(sù) 恫吓(dòng) 悲怆(càng) 勠力同心(lù)
拓展延伸:
对 话 录
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作业布置:
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相关信息,详细了解苏格拉底之死。并将你获得的信息分享给同学们。
【板书设计】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通过阅读文章对苏格拉底提问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形
成自己的思考,但我也考虑到这一 点,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有助于对本课知识更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