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柔石、白莽等人物形象,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究鲁迅人物形象,接受精神和人格熏陶。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文中涉及的典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柔石、白莽等人物形象,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鲁迅人物形象,接受精神和人格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柔石、白莽等人物形象,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难点: 感受柔石、白莽等人物形象,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文中涉及的典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鲁迅的精神,接受精神和人格熏陶。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被誉为“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是谁吗?
今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去体会这看似矛盾的题目下讲述了哪些内容,记录了哪些情感?
新课讲授: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活动一: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走进柔石、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白莽
3、题目解说
作者简介
出示视频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走进柔石
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走进胡也频
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走进冯铿
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走进李伟森
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走进白莽
又名殷夫,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1909年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题目解说
“忘却”,摆脱、搁置
“为了忘却”意为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战斗。、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
“忘却”与“记念”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寄寓着深刻的含义: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活动二: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文中的基本观点,再进行自我朗读。
活动3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深入文本,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以下重点内容。
任务清单
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白莽、柔石的人物形象
找出文章的三处用典
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原文: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
原文:
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积极乐观、积极乐观
原文:
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
与鲁迅先生是同爱彼得斐的知己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 白莽 形象?
原文: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迂和硬气
原文: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天真单纯
原文: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执拗,不知变通不切实际勇于承担、刚毅坚强
原文: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敢无畏、从容不迫对朋友讲义气,宁折不屈
找出文章的三处用典
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
“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
两年来无论何时何地,鲁迅始终没有忘记对烈士的怀念,更没有忘记悲愤。(与首段呼应)
“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世界呢”
运用比喻,“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进行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夜正长,路也正长”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漫长,斗争还很艰巨。革命斗争不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本文贯穿着一条怎样的情感主线?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主旨归纳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通感,将无法看到的东西,用“浓黑”—词视觉化,突出悲凉之深。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设问,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虐杀青年学生的愤怒。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突出了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伟绩”“武功”正话反说,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
拓展延伸:
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原来译名为彼得斐(Pet fi Sándor)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作业布置: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目的。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这种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师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继承与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