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报告文学的题材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包身工”一个对于大家比较陌生的词语,为了了解他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感受这样一个群体带给我们的深深震撼。
新课讲授: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活动一: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题目解说
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题目解说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由包工头迫使他们的父母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被迫致死。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
文章以“包身工”为题,不仅表明写作对象,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
活动二: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文中的基本观点,再进行自我朗读。
活动三:扫除拦路虎
蠕动(rú)
拷绸衫裤(shān)
呵欠(hē)
裸体(luǒ)
睡眼惺忪(xīng)
芦柴棒(chái)
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lǔ)
游说(shuì)
荤腥(hūn)
胆怯(qiè)
执拗(niù)
吆喝(yāo)
佳肴(yáo)
轧票处(gá)
搅拌(jiǎo)
露骨(lù)
揩地板(kāi)
活动4:整体感知
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
(从“两粥一饭”到结尾)
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 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 线
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活动五:自主探究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具体内容,探究文本深层次的内容,你准备好了吗?
任务清单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
这些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原文:
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衣
原文:
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食
原文:
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住
原文:
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三大威胁和三大危险,“人人得而欺之”。
行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
义愤、同情、沉痛
写 作 特 色
在表达上,记叙、说明、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方式相结合。
记 叙
本文通过对“ 包身工” 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具体记叙,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
说 明
本文在记叙的同时, 采用了说明的方法, 更深刻地揭露了“ 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议 论
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叙、描写富有哲理性,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的总结, 点明要旨。
主旨归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课堂练习: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 她们根本就没有“做” “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 在生病的时候,老板 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出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拓展延伸:
报告文学及其特点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作业布置:
请为文章中出现的包身工名字,制作“信息档案卡片”。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课后反思】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