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深深感到: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________,能读两本更好。”我建议,一个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的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既然要阅读,就要选择合适的书,而非唯名著是从。很多人去书店,一买就是提高成绩的书、________的书。其实,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长线改革”,要学会等待、学会慢慢滋养。同时,要警惕名著“缩写本”。这一缩写,结果情节删减了,人物不丰满了,读了也________。还要警惕“假的”学生书籍。如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竟然这样写:“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吗?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能理解。选择好的读物、好的方式。我相信,________的阅读,不仅是孩子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成就他一生的财富。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只要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B.因孩子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其他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C.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达到有效提升
D.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水到渠成 索然寡味 矢志不渝
B.走马观花 立竿见影 味同嚼蜡 持之以恒
C.快马加鞭 立竿见影 索然寡味 持之以恒
D.快马加鞭 水到渠成 味同嚼蜡 矢志不渝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孩子们读懂难,大人恐怕都不难理解。
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大人不一定难理解。
C.不但孩子们读得懂,大人都不一定读不通。
D.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难理解。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殉葬 徇情枉法 绊脚石 惩前毙后,治病救人
B.宏大 鸿篇巨制 抱不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跌宕 诲莫如深 亲和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世故 知人论事 挖墙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综合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7.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8.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着怎样的处境?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
A项,判断过于绝对;B项,结构混乱,与上文衔接不够连贯,与前面“尽管”搭配的关联词应是“但(是)”等;C项,“达到有效提升”搭配不当。
2.B【解析】
①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词应是与“认真地读”意思相反的,应选“走马观花”。②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根据上文的“提高成绩”和下文“其实……慢慢滋养”可知,应选用“立竿见影”。③索然寡味:形容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根据语境可知,应选“味同嚼蜡”。④矢志不渝: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持之以恒”。所以,答案是B。
3.D
【解析】
A. “读懂难”习惯说法应是“难读懂”;“不难理解”说明还是好理解的,与文意不符。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语序不当,应将“不但”移至“孩子们”前。C.“读得懂”与前面的反问句矛盾。
4.B
【解析】
A项,“惩前毙后”应为“惩前毖后”;C项,“诲莫如深”应为“讳莫如深”;D项,“知人论事”应为“知人论世”。
二、综合题
5.【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解析】
这七个短语是按照起床的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这些短语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6.【答案】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语句的语序来对照这句话,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强调。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解析】
“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麻木的心态,这是长期被侮辱被奴役的结果。据此分析即可。
8.【答案】
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作牲口一样使用,被当作泥土一样践踏。
【解析】“芦柴棒”可以给人以瘦削、干枯的联想。由此可见包身工的处境是悲惨的。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