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难点: 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学习本文“传”“评”结合的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是有个人做到了,他就是——司马迁!
在先秦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过屈原,这篇传记实际上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
新课讲授:
活动1:回顾、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回顾本文的内容。
活动1:研读文本
你还能回顾出本篇课文的行文结构吗?
对照文本,进行知识回顾
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屈原被疏远的原因是什么?
小人的嫉妒、楚王的昏庸、屈原坚守正道不同流合污。
司马迁着重表现了屈原哪方面的才能?
这样写对突出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政治才能:内政上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上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文学才能:著《离骚》表现了崇高的理想和高洁情操。着重写屈原的政治、外交才能与屈原在楚国的重要地位,以突出屈原的高洁品质与高大形象。
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离骚》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突出屈原的高大形象。
与屈原后来的蒙冤受屈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屈原的冤屈作了铺垫。
让我们走进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我们带着任务解读第二部分
任务单
屈原被疏后,楚国经历了哪些变故?
楚国遭受一系列挫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
司马迁为什么对怀王“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屈原被疏后,楚国经历了哪些变故?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楚国遭受一系列挫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
屈原被罢黜,导致楚国被秦国玩弄。
此处着重写屈原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表现了屈原始终心系楚国的忠诚,突出了屈原的重要地位与高大形象。
司马迁为什么对怀王“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赞美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怀。
作者意在通过议论,处处流露出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是屈原不被容于朝廷的根源,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达强烈的义愤与同情。
让我们走进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时,便用死亡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自投汨罗江”体现了屈对人生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追求。
请为屈原的人生遭遇画出抛物线
让我们走进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 (议论抒情)
你认为司马迁笔下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为国家与理想的殉道者形象。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是极度赞美屈原的高尚情操,同情屈原的遭遇,情不能自已,因而直接评述;
二是司马迁有与屈原共同的遭遇,屈原身世与遭遇引起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借议论的手法直接述说自己的义愤心态,既是对屈原的叹惋,也是对自己遭遇的慨叹。
活动3 :合作探究
请问同学们,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因此,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吧!
本文的写作特色
总体上说,本文是一篇十分精彩的传记文章,它的精彩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不在于故事情节的动人,而是在于他的淡化情节与突出议论抒情的鲜明特点。
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课堂练习: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被《离骚》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①以《离骚》为主语。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无情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②以屈原为主语。
屈原是以无情地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为主题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拓展延伸
《史记》的由来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业布置:
对于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说法,历来有人赞成,有人表示反对。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用笔墨来进行书写。(字数要求:400字)
【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 (议论抒情)
【课后反思】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是司马迁借笔墨跨越千年带给我的最硬核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