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7: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科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征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书。
(二)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颠沛流离,曾当过学徒、仆役等,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逝世。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应如何探讨人类天性的问题。
第二部分(2--3):为什么应该这样探讨。
第三部分(4--5):怎样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四、学习课文
1.作者认为 “从生理意义上来理 解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 这样认为的理里由是什么
明确:
这两个词是“邪恶”和“美德”。
作者者这样认为的理由: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任可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么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
2.作者指出了应该如何来研究“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论点
明确:
作者要求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是得出正确结 论的前提。
3.霍布斯持有有怎样的观点
明确:
①人天生是恶人 。
②人是邪恶的。
③认为他对同 类没有任何义务。
④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4.卢梭对霍布斯持的观点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
卢梭认为霍布斯白的观点有可取之处: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和到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同时也认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是是错误的。
5.卢梭为什么说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
明确:
卢梭认为霍布斯的论点和他在书中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
①霍布斯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②但是,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6.卢梭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怎样的事实 卢梭的观点是怎样的
明确:
(1)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2)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7.卢梭为什么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明确:
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8.文中引用三句小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首诗歌呼应了“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这个观点,同时引出下文曼德维尔“怜悯心是大自然赋予的”的观点,及下文的论述。
9.曼德维尔的观点存在什么缺陷
明确:
他认为人类尽 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 曼德维尔没有看到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 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
10.“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这种“自然的感情”有何作用
明确:
它能缓和每一 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11.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有哪些优点
明确:
(1)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
(2)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 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 苦才获得的东西。
12.在训导人们方面,“怜悯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 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 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 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 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
13.文末,作者指出探讨“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明确:
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 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 恶事。
14.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
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怜悯的高度
张爱华
那天,我和朋友到天安门的小吃城吃晚饭,心情都不错。
小吃城的台阶上,靠边坐着一位盲人。天还亮着,我看得见他半睁半闭的眼睑以及柔和的眉毛,他正沉浸在一本书里——手指在一本盲文书上像按动琴键。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出来时天就黑了,盲人站在台阶上,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他身旁的水泥柱子是另一个轮廓。我们刚才吃饭时一直感慨夕阳西下的美丽,人生相聚的惬意;而他只是一个人,双目失明,只有拐杖和一本书,黑夜降临,他去哪里呢?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
我朋友问他知不知道几点了,盲人笑了笑说:“几点了都没关系。”他声音节制、有修养,好像生怕影响了别人。他说话的音量刚够想听他说话的人听见:“这儿的空气真好。”他只顾抒发内心的恬静和满足,对来临的夜晚毫不恐惧。
“天上有星星吗 ”
他问我们三遍。
他从山东来,就想“看看天安门、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明天到里面好好走走”。
下了火车,是一个好心人把他引到这儿来的。
他一口一个“好心人”,好像谁都是他可爱的邻居。
他还是关心着星星,关心着明天将去的地方多么令人激动。我们执意要可怜他:“你吃什么?去哪里睡觉 ”
忙活了一阵,把他送到了旅馆,我们才松了口气,步行在北京街头。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
我们一直说着刚才。他笑我为什么跑着去买水,好像慢些就会犯罪,我笑他满街跑着找警察,好像要把罪过推给警察。说到这儿,我们就沉默了。无意中我们触到痛处,碰上了实在的地方,说到了一个平时我们总是回避的词儿:罪过。
我们深知彼此,没错,就是罪过。人人都有罪,怜悯,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赎罪。
见我郁闷,他赶紧解释,希望我因为怜悯而快乐。“怜悯不要沉重,对这种事,如果人人都顺手搭一把就行了。”
受到盲人的触动,夜晚显得深刻起来。
当你对一件事、一个人施以怜悯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你碰上的是什么人,如果他比你高尚,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是自己被怜悯着了,不易觉察的,只有内心隐隐作祟的沉重感,继而渗透全身的思索……,冷悯与被怜悯的对象已悄悄置换。
记得我们走开时,盲人并没有说什么谢谢,只是点着盲文书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一些时候,被怜悯者如同一座高耀的灯塔,而善良的怜悯者却是被抚照的人。
我想起了另一次登山游览的经历。
有灵魂的那个人身子却被牢牢地固定在滑竿上,他正用深沉的目光送自己的灵魂飞抵高处。他本来想独自坐在山脚下,别人都上山去好了。至于看景,他说:“所有的景都是一个景。”多年轮椅生涯,他早已修炼出来了。
但他没能如愿,他不能走路,只能受制于人,尤其受制于亲朋。没人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不了解他对他们的怜悯和爱。他又不能因此而憎恨他们,因为一切都是爱。
无限的感受无人分享,人们只知道胡乱地抬他上山,先是轮椅,后是滑竿,在狭窄的碎石路上又换成了马,最后是山地农民的脊背。
到山间休息的地方,他苦笑着,感谢朋友们把他折腾到此;而朋友们怎么回应他呢?不是坐在身边聆听他心灵的絮语,也不是安静地感受山水的佳妙,而是——一个,又一个,还有一个,以猴子的姿态爬到树上,朝他招呼、嬉笑,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
这是我见到的最失败的怜悯的例子,一方怜悯着,另一方也怜悯着,却无法沟通。
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其次才是善良,这导致了不顾精神内容的怜悯的差异和错位。
将来有一天,人类的怜悯之情首先应该只是对着动物;现在还不行,怜悯的层次很难提高到欢呼和赞赏的高度。
我常常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被怜悯的动物,我也常常对它们滥加怜悯。
有一段时间,一对灰色的鸽子总飞落在我家的阳台,样子遭人爱怜。有一天,我用一个小塑料盒,装上小米、面包屑,另一只装上水,悄悄放到阳台上。可是,那以后,它们再也没来。用吃食联络感情,是人们惯用的手法,鸽子似乎不喜欢这样。
只有一次,我感受到了怜悯中包含的诗意。
那是一个下午,在小公园的阳光下,忽然,在假山的另一边,传过来口琴的声音。
这种久违了的乐器,偶然而又动情地,在那个下午,直指旧人旧事,让我在瞬间眩晕。
又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只能看清他的拐杖,看不清他的脸,他的脸埋在手里,和那只发出动人之声的乐器贴在一起。
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可他和幸福的人并没什么两样。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亭子里,他在山下,我在山上,我怜悯的感情一会儿像蝴蝶,一会儿像梦,我飞舞着,没有伤害。我诗意地享受着美妙的怜悯——谁怜悯谁忽然变得无所谓了,只要那种温润的感情存在就行。
像所有要求不过分又有些自私的人一样,我偷偷地啜饮着别人心底的汁液,也算是偷喝别人的酒吧。
我不动,我就那么坐着……那一刻,全部怜悯都化成诗情——我知道生活有时很苦,可我又没必要为此破费,不用跑过去以施舍的方式打扰别人,也不必求得谁的原谅,更不需要掩饰。
怜悯是多么简单啊。有时,它只需要你听懂一句话,一支曲子。
怜悯,也是一个人偶尔准确地捕捉住了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这个盲人在“我”的心里就像一座雕像一样伟岸和祟高。
B.拄拐杖的人是一个艺术修养高、内心恬静、有精神追求的幸福的人,从他美妙的琴声中,“我”感受到自己也受到了他的怜悯。
C.“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既表现了初秋的北京气候宜人的特点,也能表现“我们”因帮助盲人而愉悦的心情。
D.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善良有时候也会导致怜悯的产生。用人类惯用的加强联络感情的方法去怜悯动物,可能导致怜悯的差异和错位。
2.揣摩画线句子的含义并作简要分析。
(1)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2)(他们)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
3.围绕“怜悯的高度”这个话题,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展开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怜悯。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C;
2.(1)人们在施以怜悯的时候,往往满足于自己的善良、善意和善行,没有料到有时候自己被高尚者怜悯着。
(2)“平民的怜悯方式”指亲朋好友以“牢牢地固定”“胡乱地抬”“朝他招呼、嬉笑”来同情轮椅上的人,“不幸残损的贵族”指轮椅上的精神高贵、见识深远的残疾者。亲朋好友们的怜悯虽然出于善意,由于他们方法简单、认识粗浅、举止粗俗,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怜悯、帮助别人的目的,反而加深了双方精神上的隔阂,造成了怜悯的失败。
3.①“我们”贸然地对一个盲人施加怜悯,反而被受怜悯者抚慰关照。②亲朋好友强加怜悯给轮椅上的人,却让他更加难受不堪。③“我”对鸽子滥加怜悯,却让它们警觉地逃离。④“我”静静地倾听拄拐杖的人吹口琴,感受到了怜悯中包含的诗意。
4.①怜悯是对遭遇不幸的人(或物)表示同情的一种感情。②它产生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源于人们发自内心的善良。③怜悯有层次高下之分,有不顾精神内容的同情式的怜悯、以赎罪的心态来进行的怜悯以及物质施舍式的怜悯等等,这些怜悯层次都较低。我们只有抛弃居高临下的情感,对遭遇不幸的人们在精神上予以足够体贴、呵护、理解、尊重,以平视的眼光看待被怜悯者,才能享受到怜悯的美妙。④怜悯可以是相互的。有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实际上是精神上的贵族,在他们面前,那些善良的怜悯者却往往成了被怜悯的人。因此,怜悯要看清对象,分清方式,不可贸然行之。⑤尽管实施怜悯时由于对对象不了解、不理解而无法带来良好的预期效果,但怜悯总是必要的,它是美德和甘露。在这个世界上,缺少了一分怜悯,就多了一分冷漠,怜悯能给人间增添一分温暖,更好地延续人类文明。
解析:
1.A项,这个句子在文中语境是“我们刚才吃饭时一直感慨夕阳西下的美丽,人生相聚的惬意;而他只是一个人,双目失明,只有拐杖和一本书,黑夜降临,他去哪里呢”,结合语境可知,比喻是说盲人像黑夜中的雕像一样孤独、落寞,无人关注。B项,错误原因是:说拄拐杖的人“艺术修养高”,于文无据,他实际上是个“不幸”的人;“我”受到了他的怜悯于文无据,“我”只是自己感觉受到了他的怜悯。D项中“怜悯的差异和错位”主要出现在人与人之间,针对的是“精神内容”。
2.第(1)句的关键词是“忽略”“浅显的善良”,联系语境“一些时候,被怜悯者如同一座高耀的灯塔,而善良的怜悯者却是被抚照的人”可以知道,我们在施以怜悯的时候,往往被高尚者怜悯着。第(2)句的关键词是“平民的怜悯方式”“不幸残损的贵族”。联系语境“牢牢地固定”“胡乱地抬”“以猴子的姿态爬到树上,朝他招呼、嬉笑”,可以知道这是人们惯常采取的平民的怜悯方式;“一方怜悯着,另一方也怜悯着,却无法沟通”,由此可见,这造成了怜悯的失败。
3.结合题干“围绕‘怜悯的高度’这个话题,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展开的”,明确目标。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要牢记概括事件的答题模式: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处“你对本文的理解”并非是脱离文章的理解,其实是将作者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要联系现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实施怜悯的方式可能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却忽略了心灵上、精神上的沟通。据此结合原文概括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