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4.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体会作者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难点:
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欧阳修(北宋)为何写“伶官传”,还得从“五代”开始讲起。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xù)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
1.试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3段的议论做铺垫。
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明确: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3.文章第3段中,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论证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的。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其次是通过“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两种观点的对比,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已显而易见。
4.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
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5.试概括第4段的作用。
明确:
①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②回应开篇论点,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形成强大的逻辑关系。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以问句作结,有何作用?
明确:
总结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统治者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本文的论述范围进一步扩大延伸,不仅就伶人谈伶人,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引发后人思考;同时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国家兴亡虽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决定作用。正因人君的依赖和宠幸,宦官才能把持朝政,祸害国家;庄宗继父遗志、勇猛善战而得天下,又因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现代社会中,因人为制造的阻碍而难以为继的事情常见,同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许多事情因“人事”而改变。“岂非人事”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人”才是事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8.对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明确:
(1)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①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②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
(2)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对当时的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自我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B.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C.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D.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常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老而无子称为“独”。
B.左迁,降低官职。我国古代某些时期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义词还有“致事”“解褐”“休致”等。
D.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家贫苦读。母亲亲自教导他读书学习,家里贫穷,所以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B.欧阳修结交文友。考中进士任官后,欧阳修与尹洙结交,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C.欧阳修敢于谴责权贵。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
D.欧阳修受到器重。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仁宗勉励他大胆说话,赐给他五品官服饰。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A
3.C
4.C
解析:
1.“勿为久留计”中,“久留计”作“为”的宾语,应在“计”后面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今越职而言”中,“越职”是“言”的状语,“而”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2.“同义词还有……‘解褐’……”错误,“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为官。
3.“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错误,原文说的是“范仲淹以言事贬”,即“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选项把“范仲淹”说成“欧阳修”,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后来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书皇帝论事救人,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退(范仲淹)。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为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馆阁校勘,后又任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执政之事,征询哪些是可以做的。欧阳修论事恳切率真,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