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二课时) 欧阳修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怎么评价李存勖?
军事上的天才
政治上的白痴
北宋文宗欧阳修,以其史学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锐,文学家的生动,向我们具体解读了李存勖身死国灭的根本原因。马上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吧,让我们在文本解读中寻找更深刻的答案吧!
欧阳修
1.阅读与鉴赏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关注社会的人生态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整体解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整体解读文本。
审美鉴赏与创造:
● 学习本文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体会文章言辞委婉顿挫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关注社会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活动1
回顾、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回顾本文的内容。
活动2
研读文本
让我们走进文本的每一自然段,进行深入解读
走进第一段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
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
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走进第二段
与尔三矢的典故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
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
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
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
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请按任务单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任务单
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走进第三段
请按任务单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任务单
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走进第四段
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活动3
合作探究
请问你能根据文本内容为李存勖做一个
大事记年表吗?
年份 岁数 事件
908
913
923
与尔三矢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23
28
38
庄宗得天下
庄宗失天下
年份 岁数 事件
926
41
生死国灭,为天下笑
唐庄宗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
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篇课文的
写作特色
构思巧妙,思路清晰。
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语言平实,言简义丰。
本 文 写 作 特 色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B.“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递进复句,意在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C.第2段中的故事虽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却不一定有确凿的根据,所以作者在前面加上“世言”二字。于是,史学家的重视信而有征与文学家的重视典型事例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D.作者详细叙述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转述李克用临终时的那一番话,充满激愤、痛切和向往的感情,使人如闻其声,这样就能表现出李存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且不负先人之志。
B
拓展延伸
太 牢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四书五经,以及《周礼》、《仪礼》为准,既是反映先秦的商朝、周朝礼仪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后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典籍,其中对祭祀的记载,说明:用一头牛做牺牲(祭品)或用在饮食中,称为:太牢,或称为:太牢一,或称为:大牢、大牢一。
拓展延伸
少 牢
古称祭祀用的猪和羊。
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拓展延伸
欧阳修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请列举历史上国君因“忽微”或“所溺”身灭国亡的史实。把他们搜集到笔记本上,作为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