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课时 同步授课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课时 同步授课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一课时) 欧阳修
mào
你知道这个字“勖”
读作什么吗?
×
这个字读作xù
今天我们来通过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笔墨,零距离接触李存勖。
1.阅读与鉴赏
● 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关注社会的人生态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整体感知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文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整体感知文本。
审美鉴赏与创造:
● 学习本文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体会文章言辞委婉顿挫的语言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关注社会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活动1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回顾本文的内容。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走进李存勖
3、写作背景
4、题目解说
活动2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在史学方面,与宋祁等人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作者简介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走进李存勖
李存勖,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走进李存勖
李存勖自幼便喜欢唱戏,“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早在称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杨婆儿为刺史,而贻误战事。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
走进李存勖
伶人周匝zā在胡柳陂之战中被梁军俘虏,因伶人陈俊、储德源的保护而免死。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授陈俊二人为刺史,以报答二人对周匝的救命之恩,结果被郭崇韬劝阻。他承认郭崇韬所言乃是公正之论,但最终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竟然是言而无信,愧见周匝。而当时,亲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没得到刺史之职,对此无不愤慨。
走进李存勖
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李存勖决定亲征反击却告败北。
这时担任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火烧兴教门,庄宗被乱箭射死,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存勖尸体上,点火焚尸。
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存勖尸骨于雍陵,在西宫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走进李存勖
写作背景
欧阳修就庄宗的生平发表自己的感慨。
《伶官传》中,作者对被庄宗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题目解读
五代史:即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活动3
解读文本
活动任务
1.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2.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我们不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翻译哦!)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文 白 对 译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文 白 对 译
原文: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文 白 对 译
译文: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文 白 对 译
原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文 白 对 译
译文: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文 白 对 译
原文: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文 白 对 译
译文: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本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词 类 活 用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在四面
名词作状语,向东
形容词用作名词
使动用法
古今异义
则遣以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
属官。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此三者,吾遗恨也
盛以锦囊
系燕王父子以组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一词多义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一词多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一词多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一词多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困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一词多义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 (告诉)
告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禀告)

活动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你对本篇课文的初步了解,
理清本文结构层次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探究成果吧!
1段(总—立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议论]
2—3段(分—论证)
史【记叙、描写】 论【议论、抒情】
得——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失——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段(总—推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分总、举例、对比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洲,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主旨归纳
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B
拓展延伸
走进“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识记、积累本课重要文言知识,做好相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