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2《玩偶之家》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2《玩偶之家》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玩偶之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探讨社会问题剧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探讨社会问题剧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象。
难点: 分析戏剧冲突,鉴赏主要人物形象。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戏剧作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著名戏剧节选——《玩偶之家》
新课讲授: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活动一: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题目解说
4、剧情简介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是挪威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自1850年写了第一部剧本《凯替来思》起至1899年出版最后一部剧本《当我们死而复醒时》为止,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25部剧本,有诗剧、悲剧、喜剧、历史剧和问题剧等。他的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写作背景
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挪威一直是丹麦的附属国,经历了400年的黑暗;1814年,摆脱丹麦统治后,又被迫跟瑞典合并,直到1905年才宣告独立。挪威国家地处欧洲边陲,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加之自然条件较差,遍布冰川和山谷,因而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另一方面,挪威从来没有农奴制度,农民一直有人身的自由权。几百年来,构成了挪威社会主体力量的是自然状态的小农和中小资产阶级。“挪威的小资产者是自由农民之子”,他们受封建的压迫和大工业的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和独立的精神”。挪威社会的这种历史和阶级状况,为易卜生的资产阶级个性反抗思想,提供了客观条件。
题目解说
“《玩偶之家》又译为《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剧情简介
《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中等家庭,美丽活泼,天真热情。她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举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如果需要,她甚至表示可以为丈夫而死。
但她的丈夫(过去的银行职员,现在的银行经理),却是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他平时管她叫“小鸟儿”、“小松鼠儿”,可一旦知道娜拉曾冒名举债,危及自己的社会名声和地位时,便一反常态,大骂她是“犯罪女人”,还扬言要剥夺他教育子女的权利,要对她进行法律、宗教制裁。
后来,当债主受女友感化,退回了冒名借据时,他又转变态度,表示要永远爱她和保护她。经此转折,娜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泥娃娃”处境,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于是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并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剧情,再进行自我朗读。
活动3:扫除拦路虎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噩梦:可怕的梦。
饶恕:免予责罚。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花言巧语:①指虚假而动听的话。②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精神不集中。
活动4 :前情回顾
请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本篇课文节选部分剧情
第一幕
圣诞节前,海尔茂即将升职为银行经理。娜拉兴高采烈地买来圣诞树等,准备过圣诞节。娜拉与丈夫讨论开销闲聊时,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娜拉欣然答应让丈夫帮忙。柯洛克斯泰造访,因为海尔茂升职后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请娜拉帮忙让她丈夫不要解雇自己。娜拉拒绝,柯洛克斯泰便威胁娜拉,会将她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第二幕
圣诞节,林丹太太在娜拉家帮她整理参加舞会的衣服。海尔茂家的老友阮克医生来了。阮克医生一直爱着娜拉,他病重将死,向娜拉表达了爱慕之意。柯洛克斯泰赶到又一次威胁娜拉,二人谈判最终破裂,柯洛克斯泰便将事先写好的信放进海尔茂家的信箱。柯洛克斯泰早年爱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决定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困境,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
第三幕
林丹太太找到柯洛克斯泰,经过一番谈话后,林丹太太表示可以接受柯洛克斯泰并嫁给他。柯洛克斯泰决定放弃威胁娜拉,“努力做好人”。娜拉被丈夫从舞会上拉回家林丹太太告诉娜拉不用怕柯洛克斯泰,但要把事情的实情告诉丈夫。林丹太太告辞,海尔茂送她…
活动5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回答任务清单中的问题
任务清单
本篇课文——《玩偶之家》节选部分的线索是什么。
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
“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本篇课文——《玩偶之家》节选部分的线索是什么。
全剧始终围绕着一条线索展开,即海尔茂和娜拉如
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娜拉这样称呼自己,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
“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生人”指的是海尔茂,这样称呼丈夫,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形同路人。
活动6: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深入文本,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以下重点内容。
任务清单
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
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
请简要分析娜拉和海尔茂的人物形象。
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是什么。
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
娜拉为了给丈夫治病,又不想让重病缠身的父亲增加烦恼,在百般无奈之下,瞒着丈夫,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全家到意大利去了。海尔茂病愈后,全家回到挪威。娜拉为了还清债务,除了节省家用,还找零活干,默默地分担家庭责任。海尔茂到银行上任,因为不满柯洛克斯泰而解雇了他。
柯求娜拉劝海尔茂把他留在银行,娜拉认为自己难以做到,柯为此怀恨在心,把娜拉瞒着丈夫并伪造父亲签名向他借钱一事写信告诉了海尔茂。娜拉本以为,丈夫爱她,说过“常常盼望有桩危险的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之类的话,现在一定会不假思索地挺身出来,独揽罪责。可是这一“奇迹”没有出现。
海尔茂知道真相后大发雷霆,训斥娜拉下贱无耻,是个罪人,撒谎的人,毁了他前途的人。甚至对娜拉要寻死也不表同情,反而指责她装腔作势。后来债主自动退回借据,海尔茂知道自己没有风险,才又恢复往常对娜拉的温存。娜拉由此认清了丈夫自私、虚伪、渺小和怯懦的本质,认识到自己在家中8年来没有一天做过同海尔茂平等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泥娃娃,一个玩偶。
她觉醒了,再也“不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也不相信过去崇拜的偶像——宗教、法律、家庭和伦理道德。她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她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为了学做一个真正的人,娜拉毅然走出了这个“玩偶之家”。
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
娜拉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等问题,她跟海尔茂的见解完全不同,她意识到她面前摆着一个“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的严重问题。觉醒了的娜拉要争取做一个独立、平等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她终于和海尔茂决裂,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
善良,富有同情心
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的询问委婉含蓄,不忍心直接发问,用“下次化装跳舞会咱们俩应该打扮成什么”“祝你安眠”等言语和给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自己的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她对海尔茂说的“想着快死的朋友,你还有心肠陪我。”这句话,也流露出对阮克将死的同情与伤感。
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借款事发前,他说“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教你”。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全无平日的温情脉脉。收到柯洛克斯泰退回娜拉借据并表示歉意的信时,感到自己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并表示自己的肩膀很宽,可以保护她,就像“保护一只从鹰爪子底下救出来的小鸽子一样”。在他道貌岸然的外表下隐藏着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本质。
海尔茂形象分析
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当她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和丈夫眼中的“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对当时的法律、宗教等产生质疑,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
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海尔茂表面上很爱自己的妻子,叫她“小鸟儿”“小宝贝儿”等,但他从来没把妻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不允许她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在家庭中,海尔茂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一切,连信箱的钥匙也在他手里。当娜拉借款的事情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就对娜拉破口大骂,百般侮辱,暴露出虚伪暴戾的丑陋嘴脸。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在爱情中,海尔茂是自私的,娜拉可以为他去死,他却不愿意为妻子承担责任,牺牲名誉。对于朋友,他也是极端虚伪和冷酷的。送别妻子的同学林丹太太时,他表面上客客气气,转脸就表现出一副极不耐烦的样子;对于经常来往、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的老朋友阮克大夫,海尔茂非但没有一点儿悲悯和同情,竟然还想着男欢女爱的事,甚至说出“他的痛苦和寂寞比起咱们的幸福好像乌云衬托着太阳,苦乐格外分明”、阮克的死“对于咱们也未必不好”这样冷酷的话来。
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是什么。
娜拉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毅然深夜离家出走。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庄严宣告:“我首先是一个人,不是玩偶。”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鼓舞作用。她的出走,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的女性,使整个社会鼎沸起来,引起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怀疑。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作者没有明晰的答案。
主旨归纳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他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许多戏剧大师尊称他为“现代戏剧之父”
B.易卜生的处女作《凯替来恩》是一部颇有独创性的浪漫主义作品,成名作《海尔格伦的强盗》是他30岁的时候写出的。此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引起戏剧界的普遍关注,多次引发激烈的争议
C.易卜生创作初期秉承挪威的浪漫主义传统,从本国的历史和民间吸取精神资源《培尔·金特》(1867)的怪诞与华丽的风格,至今令人惊叹不已,被认为是易卜生最重要的剧作之一,走进了人类的灵魂深处
D.19世纪60年代末,易卜生将他的视角转向现实生活,并且宣布将用散文剧取代诗剧《社会支柱》(1877)《人民公敌》(1882)带有很强的社会批评性质,矛头直指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和道德《玩偶之家》(1879)和《海上夫人》(1889)曾经引起轩然大波,
拓展延伸:
戏剧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首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
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性。它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演叙故事节、全面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只能擷取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冲突点,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其次,人物性格的展现,离不开个性化的语言。
鉴赏人物,必须去细细品味作家呕心沥血所提炼出来的人物语言。无论以说为主的话剧,还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戏曲,人物语言是展现人物性格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
第三,人物性格的展现与个性鲜明的动作是分不开的。读剧本,尤其应注意剧中的动作说明。动作说明能较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人物性格的展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从对戏剧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分析人物形
戏剧人物的心理描写,多数直接由作者进行,或由人物独白、梦幻来披露。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本篇课文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玩偶之家
易卜生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题目解说
剧情简介
娜拉形象
海尔茂形象
【课后反思】
在学习讲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文本之外的内容:作品中,当娜拉认清海尔茂的真面目后,感到自己“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说明易卜生已经洞悉到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是因为她们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尽管易卜生还不能回答妇女如何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如何才能从男权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问题,但光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娜拉出走这一行动的肯定,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有力反抗,就足以给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以摧毁性打击。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