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大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领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诗歌的王国中,但是你知道吗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
请问你们读过哪些外国诗歌呢
比如:高尔基的《海燕》
今天,我们来走进一位在俄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诗人。共同学习他的《致大海》!
新课讲授:
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工具书等相关工具搜集下列资料,课上,我们通过分享的形式共享预习成果
活动一: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题目解说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181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20年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37年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代表作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
抒情诗:《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是:
俄国文学始祖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题目解说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诗情,理清诗歌结构。
(1—2)节:诗人向大海告别
(3—14)节: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15)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活动4 :合作探究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让我们配乐再读诗歌,一同探究诗歌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诗人为什么如此留恋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自制的大海……
力量、壮美、自由
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这里“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还不能离开囚禁他的地方,到海外去,去寻求自由的生活。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指诗人现在是不自由的,但是他非常渴望自由。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并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歌有 什么艺术特色?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主旨归纳
诗人将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通过描述与大海的特殊友谊,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破灭的痛苦,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决心。
课堂练习:
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惠特曼生于美国南方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B.《草叶集》得名于集中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它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C.惠特曼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
D.《自己之歌》表面上好似在凸显自己,实则是表现一个大“我”,即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拓展延伸:
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作业布置:
下一节语文课我们将举行” 普希金诗歌朗诵会”,请同学们课下广泛阅读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并做好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致大海
普希金
(1—2)节:诗人向大海告别
(3—14)节: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15)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课后反思】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 ,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