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
新未来12月高一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初期的分封以血缘亲疏为依据,姬姓的嫡系和旁支有区别,姬姓与异姓之间也有区
别,这体现了分封制下内外亲疏,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
基础,B项说法错误,排除:稳定了西周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D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建立起连接全国的道路网,贯通了全国的活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
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
3.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
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朗领土,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
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取代马车成为出行主要交通工具,这主要是由于经过
汉末的动荡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社会经济萧条,马匹数量锐减,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蓄养马匹,而牛主要
用于耕种,并不广泛用于战争,因此取代了马成为主要出行工具,故A项正确。“民族交融”“经济南移”“社
会转型”与牛车的盛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D三项。
5.D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时期,外来宾客云集洛阳,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说明隋朝当时对外交往频繁活
跃,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外交往,而民族关系是对内的,排除B项:隋朝之前
就已有民族交融,排除C项。
6,B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广开言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英贤亦竞为
之用”,可见当时政治较为清明,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武则天创立铜匦,加强监察,不能
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取士标准,排除D项。
7.B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又对前朝制度继承创新,这体现了唐朝文化整合创新
的能力,故B项正确。对外交流、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坚守传统与材料中唐朝文化
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可知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推广,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学子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时,选择向神灵祈祷和占卜,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
科举录取不公平的信息,排除A项:佛教传播广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文化多元无从体现,排除
D项
9,D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过程中,“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形成
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不
涉及文化格局,排除A项;地方管理自治权的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10.B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人口流动较为颜繁,人们更换职业比较随意,可见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较为
松地,放B项正确。宋朝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没有出现重大转变,小农经济也没有出现瓦
解趋势,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D项。
11.C根据材料“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知,柳永的词广受欢迎,传唱度非常高,这也反映了宋词迎合了市
民阶层的诉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反映社会现实”“内容丰富”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
除B、D两项。
1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同时也加大了皇帝的工作
量,故选A项。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的措施,所以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
意无关,排除:军机处设置是清朝雍正帝时期,排除D项。
13.A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文献和重要场所的碑刻文档等都是满,汉等文字同时使用,这既提高了各少数民
族文字的使用范围,更体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清朝实行高压文化政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C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江新一带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
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
涉及的是江渐一带,而不是南方地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D项说法
不符合史实,明清政府都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
新未来12月高一联考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姬姓和异姓的不同,姬姓之中又有嫡系和旁支之
分。嫡系姬姓的大国,或封在商代原有王畿,或封在中原靠近夷狄的地方;旁系姬姓的大国则
分封到较远的四方去:异姓则多为小国,多数封在更远的四方。这反映出
A.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C.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
D.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统治
2.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
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
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促进边疆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
3.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
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
设置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先秦及秦汉时期,出行通常以马车为主,牛车主要是用来拉柴运物,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战乱频繁,经济凋敝
B.民族交融,相互影响
C.北民南迁,经济南移
D.社会转型,享乐盛行
5.隋场帝增设四方馆,专门用来招待四方来宾。一时间,东都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
立,成了世界政治、商业和娱乐的中心。“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这反映出隋朝
A.是当时最强的国家
B.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对外交往频繁活跃
6.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匦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
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史称“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
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
A.君权达到顶峰
B.政治较为清明
C.监察体系完备
D.取士标准多样
7,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权,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
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
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A.对外交流
B.整合创新
C.兼收并蓄
D.坚守传统
8.北宋时期,每当科举之年,名山大刹之上都会出现“士人祈祷,赴之如织布”的壮观场景,参加
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录取不公平
B.佛教传播广泛
C.科举竞争压力大
D.宋代文化多元
9,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
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
海、南人则徙辽东”,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元朝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B.扩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权
C.解决了边疆割据分裂隐患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