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2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2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13 22: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目标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2.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预习指导
阅读教材P45-P46文字内容和插图,并用彩笔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实验室,来自己选择药品和实验装置,并动手制取氧气,然后验证氧气的部分性质。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指导阅读】课本P45。
知识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步骤
【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6)把导管拿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展示】向同学们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或图片)
【演示】教师向同学们演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并请同学们依据教师的组装方法进行组装。
【提问】这套装置中用到哪些仪器,哪些是气体发生装置?哪些是收集装置?
【交流与讨论】小组讨论与交流,请一位同学解答,老师进行点评订正。
【实验】学生分小组实验,各小组由一位代表按照教材P45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订正。
【投影展示】讨论题:
①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②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④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⑤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交流与讨论】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引导。
【实验】选取一名代表在讲台上重新演示此实验,最后一起分析该同学实验中不规范的操作。
【小结】
1.制取氧气的装置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
(2)收集装置:生成物的密度和溶解性。
2.实验步骤:(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归纳与板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知识点2:验证氧气的性质
【引入】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件展示】
实验内容:(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瓶氧气。
(2)燃烧实验:①木炭用坩埚钳夹住,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②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的水。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
【讨论】为什么要在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燃烧木炭时为什么不放水?燃烧硫要放水吗?为什么?
【讨论回答】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因为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气体且无毒;要用水吸收燃烧硫所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小结】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归纳与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问】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知道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还知道了怎样验证氧气性质。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