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之《唐诗五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复习之《唐诗五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2: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 朴素自然,其诗进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旷达,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诗王”之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而为事而作”。
代表长篇叙事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野望》
1、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孤独、思念的诗。
原文 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首联:“望”字点题。“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颔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颈联:“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尾联:“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2、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山野秋景图,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
《黄鹤楼》
1、内容赏析
原文 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由些虚幻的传说专为眼前所见之景的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对仗工整,富于音韵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情,渲染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3、深度解读: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答: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使至塞上》
1、内容赏析
原文 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首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交代时间及事由。山高路远,衬托诗人孤寂心情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作者的孤寂之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既言事,又写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颈联: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 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显露出豁达的情怀。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尾联: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2、主旨
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3、多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示例1.构图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浑
示例2.修辞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示例3.色彩美: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流,一股白色孤烟,直上高空,色彩鲜艳、明丽。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1、内容赏析
原文 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2、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钱塘湖春行》
1、内容赏析
原文 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从动态角度描绘早春景色。
炼字: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归还未筑巢,体现初春的特点。
“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的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植物的情态。从静态角度描绘早春景色。
炼字:“乱”写出了花的繁多。“浅”写出了小草刚刚长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
“渐欲”“才能”写出了百花盛开、小草柔嫩的情景,突出早春的景物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
炼字:“湖东”点明行踪,呼应首联。“行不足”说明作者完全陶醉在这西湖美景之中。
2、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就是 用某个客观事物来寄托主观的情感,即借物抒情。
1、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漂转。古诗词中长来比喻漂泊不定、漂泊无依的处境。“征蓬”常象征天涯游子。当事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思乡念友,便用征蓬寄托心曲。
如: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
2、归雁:借雁抒离思。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发他们的几缕伤感。借雁叹孤寂。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烟成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
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以抒发思乡之情。
3、鸿雁:
(1)指代书信,或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菊;
比喻隐逸、高洁、脱俗、坚强不屈。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陶渊明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
5、月亮
比喻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古人常用月亮烘托情思。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杜鹃
凄凉、哀怨的象征。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一、基础达标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东皋薄暮望, 。
(2) ,猎马带禽归。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征蓬出汉塞, 。
(5) ,浅草才能没马蹄。
(6)最爱湖东行不足, 。
(二)情景默写
1、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 ?? ,?????????? ??? 。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 ??? ,?????????? ?? 。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 。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手法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 ?? 。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 ?? 。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3、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 ?,?????? ??? 。
(2)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 。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
(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4、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 , 。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 , 。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6)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
二、阅读闯关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景、情的关系的角度, 赏析颔联。
2.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二)(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三)(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四)(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五)(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六)(2020·甘肃天水·中考真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乙】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凤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乙】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2.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A、B、C三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D线索,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
(七)(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八)(2022·江苏扬州·八年级期末)诗歌阅读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甲诗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分析甲、乙两诗尾联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的不同。
(九)(2020·贵州遵义·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3.下面选项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属国”是诗人自称,“居延”泛指辽远
的边塞地区,说明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B.“归雁”说明大雁向北飞,暗示诗人出使的季节是秋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
直抒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大漠、烽烟、长河、落日等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笔力苍
劲,画面开阔,意境堆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骑兵来报,言说都护已到了燕然前线,从侧面表现
了战事的频繁,赞扬了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十)(2022·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②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十一)(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
2.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十二)(2022?广西南宁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诗歌首联点题,描摹了春水①______的景象;中间两联细致描写莺、燕、花、草四种景物,展现了西湖的明媚春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②______之情。
2.韩愈笔下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
(十三)(2022?浙江?八年级期末)古诗词鉴赏。
【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①。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1.白居易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这从【甲】诗尾联“___________”,【乙】诗尾联“___________”两个词语可以直接看出。
2.【甲】【乙】两诗都描写了西湖春景,哪首诗描绘的春更早?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十四)(2020?河南郑州?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细读《渡荆门送别》一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颈联所写的景色。
2.同为送别诗,但两首诗在内容主旨上各不相同,请简析。
(十五)(2022?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颈联描绘了登楼远望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与尾联的“愁”相照应;乙诗描写了船行途中所见景色,有山有水有月,意境开阔秀美。
B.乙诗一个“入”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C.甲诗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D.甲诗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慨;乙诗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2.甲、乙两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甲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乙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是如何抒发各自内心情感的。
(十六)(2022?山东德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宋代)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1.这两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首联都是在______(叙事或抒情)。
2.请分别赏析《渡荆门送别》中“随”和《行舟忆永和兄弟》中“犹”二字的表达效果。
3.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尾联分别是如何表达对作者对故乡情感的?
4.同样是行舟离开故乡,两位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有何不同?
(十七)(2022?浙江宁波?八年级期中)古诗词阅读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诗(A边塞诗 B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
(一)(1)徙倚欲何依
(2)牧人驱犊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归雁入胡天
(5)乱花渐欲迷人眼
(6)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1、野望(王绩)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王维)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李白)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阅读闯关
(一)1.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首尾两联所抒情感的相同点是都有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之感;不同在于首联是面对自然感到渺茫、无所依靠,尾联是在不相知的人面前,感到心事无处诉说,通过用典,抒情更深化了一层。
【分析】首尾两联互相呼应,体现惆怅、哀愁。但首联写诗人借自然的萧瑟而感到渺茫、无依无靠;尾联则是体现诗人在陌生人面前无处述说心事而感到孤独,抒情更深化一层。
(二)1.示例:举目四望,一望无际的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2. B.
【分析】B.“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
(三)1.D
2.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四)1.长势繁茂
2.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五)1.D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六)1.B
2.示例①: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示例②: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
3.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不同点:①【甲】诗作者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②【乙】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七)1.拟人???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2.B
(八) 1.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2.甲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乙诗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乙】南湖早春 大意:
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飞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九)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
3.B
【分析】B.大雁在春天往北回飞,故称“归雁”。“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阳腿一样飞入北
方的天空。所以诗人出使的季节是春季。
(十)1.C 2.①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 ②静态
(十一)1.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十二)1.示例:初涨 示例:作者对西湖春日美景的热爱
2.韩愈笔下的花草姹紫嫣红,开得茂盛,表现了晚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
(十三) (1) 行不足 勾留
(2)《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春更早。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其描绘的是初春的风光。《春题湖上》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毛毯上的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可知其描绘的是初春之后的风光。因此【甲】诗描绘的春更早。
【十四】1.示例:朗月映照下的江水之夜,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分,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2.《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送柴侍御》送别朋友柴侍御,表达诗人浓浓的离愁。
【分析】2.《送柴侍御》是作者被贬龙标时写的一首送别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最后两句则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迁想,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蕴涵的是虽然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但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送柴侍御》大意: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十五)1.A
2.思乡之情;崔颢在日暮时分直接发问家乡在哪里,并用江面迷蒙的景象渲染思乡之愁,直抒胸臆;李白不说自己思乡,却说故乡水多情不远万里送别自己,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分析】1.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这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与题干中“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不相符。
【十六】1. 律诗 叙事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犹”的运用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3.《渡荆门送别》:直抒胸臆,运用拟人修辞,从对面来写;
《行舟忆永和兄弟》:运用典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
4.《渡荆门送别》: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故乡的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其实在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
《行舟忆永和兄弟》: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分析】《行舟忆永和兄弟》这首诗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颔联写景,天寒风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开始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
《行舟忆永和兄弟》译文:
一只小船挂起了征帆,直下吴中,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几回回停舟,几回回解缆。
冬日的阳光迷漾清寒,云彩也仿佛冻结,挂在天边。空阔的江面上,无风,浪也翻卷。
故乡的青山,常在眼前;一声雁唳,更使我神情黯然。
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
【十七】1.一、二句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氛围,衬托出了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A;《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在朝廷上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的思想感情;《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戍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分析】2.第一问: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甲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乙诗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环境;据此可见两诗均为边塞诗。
第二问:
甲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出使边塞)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乙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运用典故,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大敌当前奋战到底的气概,表现了戍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乙】从军行(其四)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田,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菁优网APP 菁优网公众号 菁优网小程序
图一 图二
第22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