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课题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 北辰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一、课标解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运用、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知识的应用水平。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编排遵循空间尺度变化,从垂直方向总结地域差异性规律,既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承接,又为后面学习人文地理的内容做了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通过观察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图,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3.认识地域差异,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分析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和表现。 2.通过对地理图的研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里,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因素 难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启发式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4.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案、同步训练资料
七、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探究相结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对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框架,将知识化繁为简。教师仅起到组织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2分钟) 课件导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展示相关景观图片,引出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 诗句和景观图片引入,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新课教学(35分钟) 合作探究一: 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卫星云图,引出垂直地带性的概念;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带谱,引出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问题:这是一张卫星云图,请问这环状物体可能是什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 根据示意图将结论进行整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判断 结合图片资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从生活景观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合作探究二: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回答问题。联系已经学过知识,与新知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由现象说出特征,进而对概念进行概括,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合作探究三: 下图为各纬度高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结合所知识你能从图中归纳出山地垂直分异哪些规律? 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最后老师评价完善 小结:垂直自然带规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自然带相一致。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 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 ③山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 (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纬度愈低,海拔愈高; ②坡向──同一自然带,阳坡高,阴坡低。 读图—思考—归纳 深化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带性分异规律中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重点应掌握影响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一般规律,并学会加以应用,今天表扬一组和五组同学课堂表现积极,期待大家下节课都要有更好的表现。 理清思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帮助理清学习思路,归纳学习方法。
课堂练习(3分钟) 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面太白山( C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的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为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读中纬度某山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中同一垂直带南、北坡的高度,可以推知所示山地位于( A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北坡雪线位置比南坡雪线位置低的原因可能是( D ) ①南坡为阴坡 ②南坡为阳坡 ③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大 ④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九、布置作业
(1)查漏补缺: (2)巩固精练:同步训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