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都有了突出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新课导入:
西汉时,有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有两个身强力壮的人才抬进宫去。汉武帝看完它,足足花了一个月。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这一现象在东汉时期得以改观,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谁?两汉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都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习目标
了解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知道司马迁的著作内容、体例及地位。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史实,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貳
壹
叁
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人们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简分量很重,帛价格 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的限制。
2.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竹简
简帛
“帛”是由白色丝巾,后引申指“白色丝绸”。白色是丝绸的本色。由于印染术的出现,人们将白色丝绸染成各种颜色,因此“帛”又引申指“各色丝绸”,也就成为丝织品的代称了。“帛”在古代还用作一种书写的载体,因此又有“帛书”“简帛文字”等说法。
3.纸的改进:
时间 东汉时
改进者 宦官蔡伦
原料 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优点 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树皮
麻头
破布
旧渔网
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而不是发明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意义
(1) 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 利了典籍的流传。
蔡伦改进造纸术
(1)改进: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意义: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P73相关史事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
造纸工艺流程图
甲骨、青铜器
简帛
青铜器
商周时期
秦汉
时期
东汉时期
例题: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1)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纸日益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便于文化的保存与交流,促进了教育文化的普及。
(2)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材料研读教材P73
答案: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年,东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9个月:264- 265年, 三国东吴末常孙皓,年号元兴;402 -404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例:汉武帝时,有时道奏折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不方便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哪一人物的重大贡献 ( )
A.张仲景 B.张骞 C.华佗 D.蔡伦
解析: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故选D。
D
模块二: 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 华佗
生活年代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成就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 ②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③提出“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成就②能实施外科手术③发明了“麻沸散”④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地位 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
相关史事P74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名医扁鹊总结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当时做官的人不能随便接近民众,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相关史事P75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还传授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例2 [河南中考]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A
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预防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有利于强身健体。故选A。
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2.体例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叙事范围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年的史事。
4.内容
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5.价值
(1)史学价值: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问题思考P75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重志。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如《史记》。
(3)国别体是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如《汉书》。
《史记》的地位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理解《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前之 离骚"的原因
“史室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高。《史记》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它还反映了司马迁较为先进的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
“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认为它富有文学性,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媲美。
例[通辽中考]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故选B。
B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通过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其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为此,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编写成纪传体通史《史记》。
教材材料研读P76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
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1)背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兴起
①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传播很快。
②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3)传播
太平道和五斗来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1.道教
模块四:道教和佛教
四川成都青城山
道教
(1)兴起: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概况: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一些神仙方术。
易混不易理解
道家学派与道教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教是一种宗教,来源于道家学派,却又区别于它。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道教名山
(1)创立及传播
2.佛教
时间、地点 公元前 6世纪,古代印度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教义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传播原因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传播 ①开始传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②广泛传播: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影响 佛教的传人,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教材第77页“河南洛阳白马寺
①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它北依印山,南望洛水,这里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松柏凝翠,肃穆幽静。据史书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人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于是明帝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西坡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②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后期,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1)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佛教、道教宣扬的思想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2)佛教、道教都宣扬“忍耐服从”,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例:七年级学生小文和小澄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开展了历史考察。他们考察了下列四大建筑,其中属于佛教建筑的是( )
A.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四川成都青城山 D.河南南阳张仲景祠
解释: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青城山相传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故选B项。
B
课后活动答案:课本P78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答案:第一,纸的发明方便了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纸的发明有利于人类解决清洁卫生问题,养成文明习惯。
西汉的科技和文化
本课小结
科技
文化
医学
造纸术
史学
宗教
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西汉时期
司马迁《史记》
佛教传入
麻沸散、五禽戏
善用针灸、汤药
《伤寒杂病论》
改进造纸工艺
东汉时期
蔡伦
张仲景
华佗
道教
佛教推广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本课图片欣赏(看图片说知识)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经济: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民族关系: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④对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
⑤文化继承:对春秋战国和秦朝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2)启示:科技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反之,它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