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常考知识点梳理复习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常考知识点梳理复习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946年——1949年)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时空坐标
1945年8月
1945年
10月10日
1946年
6月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1947年夏
1949年
4月
1949年
4月23日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挺进大别山
解放南京
1949年
10月
渡江战役
复习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重庆谈判
重 庆 谈 判
目的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 争取和平
经过
1945年8月,在 蒋介石 三次电邀下,
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 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一
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国民党:为发动内战 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意义
知识整理
谈判结果“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内容:
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双十协定》原稿影印件
国共领导人庆祝协定的签订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作战 原则 和方针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各个解放区的军队,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与作战方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规模的运动战
粉碎 重点 进攻 (1)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2)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3)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试题精练:
1.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风趣地说:“民主也成
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
演。”这反映了当时( )
A. 蒋介石放弃了民主谈判 B. 国内和平形势复杂
C. 国民党乘机发动了内战 D. 国共两党谈判破裂
B
试题精练:
2.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表明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    
B.增强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使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
A
试题精练:
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
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
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
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中的
“一阵阵闷雷”是指( )
A.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
B.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C.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D.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
C
材料二“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份电报节选
阅读上面的材料,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①为准备内战赢得时间;
②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摆脱发动内战的罪名。
解放区
国统区
3材料一
1945年8月28日,
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
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东门外机场,人们带着复杂的心情依依惜别“一身系天下安危”的领袖毛泽东。
《挥手之间》
阅读上面的材料,毛泽东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①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总路线:依靠__________,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纲领及内容:1947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____________,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___________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减租减息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贫雇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结果
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意义
对解放区: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对解放战争: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土地改革的实质: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思考:
1、土地改革后,贫雇农的土地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土地改革后,剥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了,谁翻身做主人了?
实质: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的根本性变化。
阶级 时期及地区 内容 影响 结果
无产阶级 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后,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 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拥护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1947年开始)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1.中国共产党维护农民的土地政策均取得了成功;
2.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认识(启示):1、经济政策调整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利益。
试题精练:
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
明中国共产党( )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 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 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立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C
四: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1947年夏,刘伯承、
_______率领晋冀鲁
豫野战军主力,在山
东西南强渡黄河,千
里跃进大别山,直接
威胁到_____、武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___________的序幕。
邓小平
战略进攻
南京
背景 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名称 时间 区域 指挥者、参战部队 结果/意义
辽沈 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东北 (锦州/长春/沈阳)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 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以_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中原、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_______
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 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以北平、天津、张家口为主的______地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_______接受和平改编,_____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_ 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徐州
华北
长江中
下游
傅作义
北平
主力
五: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的意义:
意义:①国民党军队 基本被消灭;
②大大加速了 在全国的胜利。
主力
人民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后,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军队士气,
人民解放军都远胜国民党军队!
试题精练: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各具
表现形态的革命精神,在各个阶段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坐
标。其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分别对应( )
①“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③“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
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D
开天辟地-红船;敢闯新路-井冈山;为人民服务-延安;两个务必-西柏坡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六、渡江战役定胜利
归纳: 近代历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大事
1、鸦片战争后,1842年,在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5、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南京大屠杀。
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中共: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本)
2.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国民党:
1.实行一党独裁。缺乏民主,政治腐败
2.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丧失民众支持
3.国民党和蒋介石战略错误,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国民党统治腐败
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结论:得民心者的天下
例题讲解
1.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解放军作战勇敢 B.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 民众的大力支援 D.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2.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抗争。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题文的“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众的大力支援。选项C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B符合题意;②《辛丑条约》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③五四运动的爆发于北京,故②③不是发生在南京,故答案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C
B
3.历史照片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通常属于第一手史料。下列四张照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直接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事件是





例题讲解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 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材料二: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 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材料四: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2)材料一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此时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及领导者是谁?
(3)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答案:(2)1927年到1947年; 184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3)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值得是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