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件(2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德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日本—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法西斯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它们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堂导入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14 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拉丁语“束棒”的译音。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每个卫士手持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束棒用于施行笞刑,中间插着的斧子用于执行死刑。 象征:对内强权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独裁专制: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行集权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倡导种族优越论,为侵略制造理论依据;
·军国主义:崇拜战争,崇拜武力,认为战争能夺取一切。
现在,法西斯成了恐怖、独裁和战争的代名词。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材料一:巴黎和会藐视意大利的要求的做法则使民众的不安更趋严重。鲜血和财富的支出似乎已是徒然的,由此导致的失望和受伤的自尊心造成了一种一触即发的局面。
——《全球通史》
材料二:1916年,意大利全国各地举行的罢工达1871次,参加者55.4万人;1920年工人运动的声势更加浩大,全国举行罢工2070次,参加者猛增至231.4万人。
——《世界金融五百年》
工农运动高涨
社会不满
思考:结合材料和课本,归纳意大利当时的社会背景。
一战后的欧洲形势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墨索里尼
1922年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1.建立者:
2.建立时间:
3.建立标志: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
意大利法西斯徽记 墨索里尼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经济衰退
工农运动高涨
政治混乱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
组织
法西斯党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对内
对外
4.统治措施
独裁统治
领土扩张
埃塞俄比亚位置图
意大利在经济大危机之前已经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是最早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
侵略扩张。1935年10月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5月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一:“许多人从凡尔赛暴力和平的‘耻辱’中省悟出个人困境的原因,并把这种困境同民族不幸完全等同起来”
—米勒.波特霍夫《德国社会民主党简史》
材料二:“《凡尔赛和约》……使共同的耻辱和共同的仇恨深深切入了六千万男女的心坎里……”
——希特勒
思考:材料中提到《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有什么影响?
紫色部分为德国
一战后割让的领土
民族的耻辱
1916年索姆河战役时,他的大腿被炮弹炸伤;1918年10月又因受到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他在战争期间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狂热
信徒。他是——阿道夫·希特勒。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退伍。
阿道夫·希特勒
(1889-1945)
1919年9月,加入了德国工人党,
成为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并担任
了党的主席团的第7名委员。
1920年2月,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
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这
便是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
纳粹党领袖。
纳粹是德文的“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
两个词缩写的音译。
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1924年出狱。
利用"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进行欺骗宣传
借《凡尔赛条约》,煽动民族仇恨;
民族主义
1923年纳粹党员发展到三万余人,着手发动政变
借社会主义热潮,利用人民革命情绪;
社会主义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他带来了“鸿运”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德国影响简表
希特勒
1919
1923
1928
1932

百万

十万

96
3万
10万
140万
纳粹党人数统计
纳粹党党员猛增赢得广泛的支持
在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建立者:
3.建立时间:
4.建立标志:
5.影响: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普通海关职员家庭。1919年,他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后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宣扬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
德国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
1933年
希特勒任德国总理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本: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接着,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1938年11月9日深夜,纳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活动,无数商店被劫,橱窗被砸,碎玻璃满地,故名“水晶之夜”,20000余名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此后又有大批犹太人被驱逐出境。1942年1月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灭绝种族的屠杀,据不完全统计,约有600万犹太人惨死在纳粹屠刀下。 ——金重远等著《世界现当代史》
“国会纵火案”
犹太人被迫佩戴的歧视性黄星标志
思考:结合课本和材料,归纳希特勒的对内政策。
①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②法西斯政权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迫害、屠杀犹太人。
独裁统治
1938.3吞并奥地利
①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
② 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
④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突袭波兰
慕尼黑协定
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结合示意图,概括希特勒的对外政策。
侵略扩张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6.德国法西斯政权
的执政策略
对外侵略
对内独裁
解散国会,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迫害、屠杀犹太人
扩军备战,侵略扩张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义务兵役制
建立庞大军队
进驻莱茵
非军事区
吞并奥地利
吞并捷克
建立法西斯专政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绥靖政策: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
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慕尼黑阴谋: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与希特勒
德军占领苏台德区
思考: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对外扩张,英国是怎么做的?
目的:希望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
影响:法西斯国家气焰嚣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英法的绥靖政策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田中义一与田中奏折
日本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有何不满吗?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
1927年6月2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研究所谓的“对华积极政策”。会后的7月25日,田中义一将此会议的内容,以奏折的形式上呈给了当时的裕仁天皇,这就是后来恶名昭著的日本侵华纲领《田中奏折》的由来。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田中奏折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日本影响简表
项目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工人罢工
日本 32.5% 50% 300万 1931年2415次
日本裕仁天皇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人民生活
困苦不堪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1.背景:
①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
②受经济大危机的重创,日本内外矛盾激化,出现法西斯组织。
1931年 1932年3月 1932年5月 1936年 1937年
九一八事变
建立伪满洲国
法西斯分子刺杀了内阁首相,政党内阁制结束,日 本开始向军部独裁政权过渡。
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最终确立了军部法西斯的统治地位。制定《国策基准》。
“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国策基准》
七七事变
全面侵华
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
2.建立者:
3.建立时间:
4.建立标志:
5.影响:
广田弘毅
1936年
上台组阁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政权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知识拓展
德国与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政权;都对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德国因《凡尔赛条约》产生复仇情绪,日本因《九国公约》在华利益受到限制而不满。
不同点 德国以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日本以军部为核心建立。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开始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是在发动侵略过程中建立起
法西斯政权的。
想一想,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应对经济大危机时有何不同?
德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经济
危机
美国:强化国家干预。减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启示:1.转危为机,居安思危;
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
3.适合国情的改革。
小结:
本课的知识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指的是
“二”指的是
“三”指的是
一次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两个战争策源地(欧洲、亚洲)
三国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