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资深美剧迷,发现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的制毒师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犯罪心理》中提到的哲学家、文学家有几百人,包括荷马、卡夫卡、荣格、鲍勃·迪伦、尼采、莎士比亚、田纳西·威廉斯、安德烈·莫洛亚……相反,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看到类似的场景,也很少有类似的内容。
上述这个对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原题呈现
【审题指导】
限制性
1.“上述这个对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表明“感悟和思考”产生的源头有明确限制,必须基于材料中的对比。对比的内容为: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而“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有类似的场景和内容。“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即为跑题。
2.材料开头一句告诉考生,这里所列举的是一种“现象”,这就暗示考生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感悟的主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你”,着意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与反思精神。
开放性
1.感悟和思考的角度是多样的。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展开;既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写,也可以从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角度写。
2.文体是自由的。侧重“感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性散文,侧重“思考”可以选择议论文。
3.本题目谈的是经典传承问题,考生要尽量表现自己的文化积淀,在援引事例时有极大的开放性。
解 题
材料展现的国内外影视剧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在展现中外影视文化的不同,实则意在通过对比来指出我国在传承本民族优秀经典文化上的缺失。因此,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窥斑知豹,指出传承文化经典,树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参考立意
拥抱经典,浸润心灵。
珍视民族文明,传承经典文化。
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让经典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
作文整体情况
1.作文题目
2.脱离材料行文(泛泛而谈“文化自信”)
3.照抄材料、引述材料内容过多。
4.没有分论点意识,结构不清晰。(提前列提纲)
5.没有段落意识。文章没有章法,题目、论点、分论点不能相互照应,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6.议论文主体段不知如何打造。(要有论述意识)
7.语言过于口语话(我们怎么传承文化呢?这些材料反映出什么呢?第一,第二,第三……),语言不够出彩。
8.有分论点意识,不会包装出彩。(积累不够,亮点不突出)
9.限时训练意识有待强化
精当结构
坚持文化传承,不忘历史,吸收精神养料。
坚持文化创新,与时俱进,丰富精神实际。
坚持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实现文化繁荣。
我们应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拾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
在诸多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或文学家。相反,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有类似的场景和内容。这个现象令人深思。(列出现象,引人深思。)
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漠视与无知。面对这样的文化缺失现状,我们必须重拾经典,重拾被岁月尘封的璀璨民族文化,更要重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发现问题,提出论点,体现自己对材料所举现象的思考。)
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江河,经典文化就好比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它们凝结智慧,照亮茫途。然而,时代变迁,物欲横流,我们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不知归途。无论这明珠如何散发光芒,人们却早已将其深锁椟中,束之高阁。我们的眼中早已没有了文学的光芒。(联系当下,为下文张本。)
但文化也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更大的财富。我们不该遗忘那些诗词歌赋:屈子的汨罗、陶潜的东篱、太白的月亮、稼轩的栏干、易安的黄花……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在历经历史淘洗后仍承载着既属于他们又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愁;我们不该遗忘那些经典名著,葬花的黛玉,鞠躬尽瘁的孔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画面,在漫漫岁月积淀后仍然灵动鲜活;我们不该遗忘那些新月朦胧,有爱的橡树,康桥的夜月……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寄托,在时光流转中仍然浪漫唯美。(集束式例证,凸显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唤起人们对经典的热爱。)
但这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在今人眼中似乎不值一提,没有什么比网络、八卦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当下,他们并不在意脍炙人口的名著、滋养灵魂的经典,在他们眼里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们巨大感官刺激的娱乐八卦,段子,手游。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文化的遗忘,不仅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缺失,更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缺失。(回归现实,摆出事实,以批判眼光看问题。)
一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要有自信心,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对别国的文化,不能因欣羡而遗弃本国的文化,否则就会彻底地失去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基石,是每一个国民的自信之源。让我们拥抱经典,在短暂的迷失后重新找到自我,让国民在国家进步中重拾文化自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中国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民族优秀文化不应被遗忘、被埋没,它应该是我们展示给世人的一张靓丽名片。(由个人到民族乃至国家,指出对待经典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用好经典的积极意义。)
唯有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卒章显志,照应标题。)
【精选标题】
《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强国梦想》
《执自信之灯,沐经典之光》 《举经典炬火,与时代偕行》
《腹有“文明”气自华》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文化自信怎自信?》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文化是我们的地基》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血脉》
优秀分论点
传播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传统文化,可通过学习文史典籍,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传统文化,可通过体验历史遗迹,增长我们的见识,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传统文化,可通过创新方式的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优秀分论点
扬传统文化之帆,燃文化自信之光
流云秋风金黄,月落舟窗。借文化遗产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花开岁晏沉香,文明生长。借创新手段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飞鸿遥踏雪泥,莫问征程。保持自身特色,包容其他文化成果,文明成果需要文化自信。
优秀分论点
树文化自信,书青春华章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文化自信是不忘来时路。
一世纪风雨征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自信是砥砺奋斗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化自信是正视未来路。
优秀分论点
剪一文化自信之枝,绘就民族复兴蓝图
曲不尘染于岁月,籍不隐没于时间。树立文化自信,需不忘文化于过去。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树立文化自信,需创新文化于现在。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树立文化自信,需传承文化于未来。
优秀分论点
以传承之仞护文化自信 以创新之火燃文化自信
一诗一词一元曲,一篇一张一丰碑。守正,即持文化自信。
一文一墨皆骄阳,一点一滴源包容。开放,即怀文化自信包容之心。
一人一机新媒体,一舞一展动乾坤。创新,即涌文化自信新思。
五千年弦歌不辍,文化发展空前绝后。我泱泱中华,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浩浩九州,一弦一赋皆为骄阳;我神州大地,一思一念都显自信。于守正中创新,于创新中包容,于包容中彰显自信。
优秀分论点
续华夏薪火,坚文化自信
倾耳敬聆,典籍中蕴含的先贤智慧之声绵延千载仍回荡不绝;极目远眺,文物上镌刻的华夏文明之光穿过岁月仍熠熠生辉。我中华文化,历五千年之岁月沉淀,早已幻作民族的丰碑。
续华夏薪火,传承是基石,唯文化传承能筑文化自信之根基。
续华夏薪火,创新是动力,唯文化创新能激发文化自信之源泉。
续华夏薪火,人才是关键,唯丰富人才能建立文化自信之大厦。
名言金句
1.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2.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3.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4.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5.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6.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7.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8.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9.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
10.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2.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1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14.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
15.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而灵魂空虚,必然会迷失方向。
16.现如今,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相互交融,文化力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而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典型人物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自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是当代华语作家中的翘楚。昆曲虽然早早地就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还是面临着传承断代、无人问津的危机。于是,在多年呕心沥血又几经奔波之后,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引发了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此爱上了昆曲。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白先勇和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是这方面的典范。
“昆曲义工”白先勇
【热点事件】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河南卫视火爆出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辉煌瑰丽的宝库,站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广袤大地上,每个人都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燃灯者。近年来,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的“水下飞天”,一系列古色古香、精彩绝伦的节目,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了新时代的土壤,创造了勃勃生机,收获了好评无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我们就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诗词大会热播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诗词大会热播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受到观众热捧。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日渐回归。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曾几何时,我们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更好,外国的月亮更圆。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必将带来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孕育和培养的土壤,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极其重要的着力点。我们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片的爆红中看出,与其一味躺在传统文化上“享受”,不如给传统文化这块大蛋糕来加点料“重新弄坯”。这就意味着,要想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更离不开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新载体的运用。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精彩段落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黄河之畔,华夏文明历经霜雪千年、盛世岁月而延续至今,炎黄子孙何以将这悠悠千载的积淀传承,裨益当下、福泽后世?
学者陈更,漫溯诗词世界,体悟古人境界,钩沉古典文艺之美。故宫院长单霁翔“唤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记遒劲笔墨,得以向世人诉说华夏传奇。而本为异乡人的高佑思,深扎中国的土壤,甘做桥梁,为世界还原沉蕴又纯粹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敬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那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那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精彩语段】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起相应的责任。白先勇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给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化“新”礼物呢?
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从替父从军到精忠报国,从唐诗汉赋到宋词元曲。朱德曾言:“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梭于时光长河,新时代的它依旧散发着富有的魅力,国家之复兴,民族之富强,离不开传统文化之滋养。它如精神图腾,始终与民族发生产生着共鸣。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周国平先生曾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如斯言,文化不是空中阁楼,它需要我们“传承”土壤的滋养。君可见梁思成夫妇为中国古建筑辗转奔波,君可见大国工匠为修复文物半生坚守,君可见网红博主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间烟火。文化需要表达,唯有表达才可流传,唯有流传才可谈创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传承亘古不变。
【精彩语段】
当金钱万能的言论甚嚣尘上,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它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它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它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