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11: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目录
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CONTENTS
一位农民
和一尊鼎
历史瞬间:2006年11月22日,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精心打磨着他亲手铸造的那尊"告别田赋鼎"。国家免除农业税的政策,给王三妮带来了实惠,也给他带来了铸鼎的冲动。于是,历经一年多时间、由他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面世。"告别田赋鼎"由青铜铸造,通高99厘米,最大直径82厘米,重252千克。鼎腹上部是《告别田赋》铭文,共计560字。文中历述田赋的变迁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鼎腹下部刻四海水纹,高浮雕龙、瑞兽。龙与兽由祥云围绕,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乾坤转,天地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
——节选《告别田赋鼎铭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时空坐标
时空观念
0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主要有: 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户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 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其它杂税。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税是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特点。
概念解释
赋税
1、西周的贡赋制度(赋税制度的雏形)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史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一)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
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井田制
劳役地租役重于赋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影响: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实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2)代表国家:
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年“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一律按亩纳税
(1)背景: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4)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土地制度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2、秦汉的赋税:田赋、人头税、财产税、徭役
1、秦汉的编户齐民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赋役繁重,地产三分之二
汉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税率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人头税:
口赋、户赋、算赋
秦朝:二十倍于古
汉朝:口赋(7—14)、算赋(15—56、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二)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认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是导致其进行战争、起义的重要因素;统治者减免租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出现治世。
14年
秦朝:前221年统一 ——前207年灭亡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400年
赋敛亡度天下大畔
轻徭薄赋国祚绵延
赋税与王朝兴衰关系密切
◎告别田赋鼎 铭文
乾坤转,天地变,2006年1月1日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
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最后无法忍受,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黄宗羲的观点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全国废除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在我国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
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4)影响: 保障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租庸调制,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3)税制演变:北魏—隋朝:租调制 ;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后期:两税法
(2)实施基础:均田制
(1)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1、租调制(役)、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庸”:代役税。成年男子服役期间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之为庸。
(1)原因: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内容
(4)特点: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地登记户籍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
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从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从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2)实施:
(3)内容:
2、唐朝中期后:两税法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1)积极性: 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2、唐朝中期后: 两税法
税重扰民
(四)宋元时期
1、宋朝---赋役繁重。承袭唐制,两税法+附加税
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等,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方田均税法: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清丈土地,按土地肥瘠确定等级,登记注册。均税就是以方田结果为依据,均定税额,以防止豪强隐漏田税,增加政府田赋收入。
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农时有所保证。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北方:丁税、地税
南方:夏税、秋粮
税粮之外有科差
2、元朝:沿袭唐制
科差
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四两。攻占江南后,为维持统治稳定,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一折:
“却正是农忙耕种,百忙里官急科差。”
赋税分夏税、秋粮 (米麦实物)
初期
正统年间
“金花银”
江南部分税粮折银送北京
后期
1.明朝:
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赋役合并田赋征银折银代役
货币
地租
产生
(四)明清时期
第一,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包括甲役、力役、杂役、力差、银差等合并为一,化繁为简,“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使赋役统一于田亩,随夏秋二税一起征收。
第二,赋役合并,取消力役,役银编派由人丁和田亩分担。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第三,纳税形态,按规定除少数地区仍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课征白银。
第四,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各州县赋役总额不得减少,徭役编审改为一年一次,当地官府可视具体情况将丁田分摊于纳税户。
第五,地方献纳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费用,以及本地存留,都悉数并在一条鞭法内课征。
第六,各户根据官府发给的赋役清单,将赋役银直接上纳于县府,即课征方式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
——整理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特点:
史料实证: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出一条鞭法的特点和意义。
意义:
①标志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是我国赋税史的一次重大转折;
②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
③扩大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简化纳税项目,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
赋役合一 ;化繁为简;按亩
征税;以银交纳;官收官解
1、明朝:
康熙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雍正年间: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清朝雍正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开始爆发性增加,并正式突破了“一亿大关”,这都是与实行“摊丁入亩”密不可分的。
清代税收报表
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清朝:“摊丁入亩”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朝代 制度 特点 发展趋势 P94思考点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赋役繁重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人身控制:
强 弱(以庸标志)
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总结归纳:p94思考点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唯物史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不同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 产权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 原则 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税 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
由政府雇人代役
课税 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 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 由丁、田分担
征税 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
课税 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
相同点 一定程度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③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朝代 制度 特点 发展趋势 P94思考点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 赋役繁重
汉 编户制度 舍地而税人 魏晋 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纳庸代役 晚期 两税法 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条鞭法 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清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 1.征收标准:
2.赋役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人身控制:
强 弱(以庸标志)
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总结归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唯物史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
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0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概念阐释: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含义
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关税主权
(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二、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②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③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记载,西周时有九种赋税,所谓“以九赋敛财贿”,其中的“关市之赋”,可能意味着在西周末年关税制度已经诞生。
(2)近代中国(1840-1949):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
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赫德1861年-1911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20年。
◎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开始丧失;
②《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进一步丧失;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列强长期把持海关大权(赫德);
赫德长期把持海关大权有何消极影响?
1927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
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要求关税自主。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等国缔结新约
1930
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定》
◎中美英签订新约
结果: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关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 回关税自主权。
1949年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1949
材料: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原因:
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
①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②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③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通过改定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合作探究】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保护了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创立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年强化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了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987年颁布具体法律
◎中国海关标志
意义: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近代中西方关税的变动
1760-1840年
工业革命
1840年
英国降低关税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
工业革命前
高关税
重商主义
关税主权被列强控制,会造成什么危害?
国家主权因此受到损害,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提供了条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VS
近代中西方关税的变动
1760-1840年
工业革命
1840年
英国降低关税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宣告关税自主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
1928年
改订新约运动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小组讨论二】影响关税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思考我国收回关税主权的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前
高关税
重商主义
因素: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世界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变化
作用:保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的发展;
调节公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学思之窗(教材P96)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答案: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栏目中提供的材料所示。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
北洋政府
时期
改革开放
以来
新中国
成立后
1914年北洋政府制订所得税条列,其中包含征收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实施
1936年国民政府相继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后经过数次修订完善。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1799年,英国开始试行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思考点(链接教材P97)
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答案: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是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发展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修正)
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2.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稳定;
3.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意义)
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搜集资料,了馨
问题探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链接教材P97)
答案:(1)完善和规范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和密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3)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4)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5)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探究与拓展: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教材P97)
答案:
(1)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数次要求修改税则,但进展不大。
(2)1919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要求。
(3)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会后通过了《九国间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这是个十足的“迫定”关税条约,但为后来修改税则委员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收回关税的决议案,并正式提出收回海关问题,但随后广州政府截留关税,收回粤海关的斗争失败。
(5)1925年,北洋政府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议决案,但随着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关税特别会议逐渐瓦解。
(6)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火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火出厂税条例》,表明了要求收复关税自主权的态度。
(7)1928年,中美签署《中美关税条约》,后与多国签订关税新约,各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8)1930年5月,《中日关税协定》正式签署,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
(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募役法
元朝:税粮、科差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关税:概念、起源、分类、发展完善
个人所得税:概念、起源、发展、作用
1.(2019·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高考链接
(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
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