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2.2定义与命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7.2.2定义与命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14 15: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课题 7.2.2定义与命题 单元 7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 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做到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良好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1.理解公理、证明、定理的概念. 2.掌握公理、证明、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 了解真命题、假命题、定理、公理的含义
难点 准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公理与定理的区别,写出步步有理有据的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举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其实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此处教师讲,学生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质疑与好奇,引出新课内容,揭示课题 通过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方便与学生活动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结合故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吊足学生胃口,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讲授新课 思考: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了解《原本》与《几何原本》;了解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00年前后);找出下列各个定义并举例. 1.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2.证明: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3.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我们已经认识了其中的八条,它们是: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后将会学到)都可以看作公理. “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这一性质也看作公理,简称为“等量代换”. 证明下面的定理: 1.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2.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1 已知:∠A=∠B,∠C和∠D分别是∠A、∠B的补角.求证:∠C=∠D 证明:∵ ∠C和∠D分别是∠A、∠B的补角. ∴∠C=180°-∠A,∠D=180°-∠B. ∵∠A=∠B(已知). ∴∠C=∠D(等量代换). ∴等角的补角相等. 1.2 已知:∠B和∠C是∠A的补角, 求证:∠B=∠C 证明:∵ ∠B和∠C是∠A的补角, ∴∠B=180°-∠A,∠C=180°-∠A. ∴∠B=∠C(等量代换). ∴同角的补角相等. 2.1 已知:∠B和∠C是∠A的余角, 求证:∠B=∠C 证明:∵ ∠B和∠C是∠A的余角, ∴∠B=90°-∠A,∠C=90°-∠A. ∴∠B=∠C(等量代换). ∴同角的余角相等. 2.2 已知:∠A=∠B,∠C和∠D分别是∠A、∠B的余角. 求证:∠C=∠D 证明:∵ ∠C和∠D分别是∠A、∠B的余角. ∴∠C=90°-∠A,∠D=90°-∠B. ∵∠A=∠B(已知). ∴∠C=∠D(等量代换). ∴等角的余角相等. 3.已知:AB,AC是△ABC的两边 求证:AB+AC>BC 证明:∵BC是点B到点C的距离, AB+AC是连接点B、点C的一条曲线长度。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B+AC>BC 例 证明定理“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 【证明】∵ 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 ∠AOB和∠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 ∴ ∠AOC和∠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 ∴ ∠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总结:证明定理的一般步骤: (1)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分析因果关系,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 (4)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每一步推理要有依据). 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习读相结合的方式. 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书写步骤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优秀图表展示等环节,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证明已经探索过的结论,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证明要有理有据,规范证明的步骤,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语句是( )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2.“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个语句是( )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3.(1)定理是真命题(填“真”或“假”,下同). “如果ab=0,那么a=0”是_____________. “如果a=0,那么ab=0” 是_____________. (2)“如果(a-1)(a-2)=0,那么a=2”是假命题,反例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这个数是4的倍数. (2)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负数. 5.如图,∠ABC的两边分别平行于∠DEF的两边,且∠ABC=25°. (1)∠1= ,∠2= . (2)请观察∠1,∠2与∠ABC分别有怎样的关系,请你由此归纳一个真命题. 学生课堂练习,然后上台演示自己的答案。 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归纳本节所学内容,并体验核心素养的形成。 训练学生总结归纳能 力;升华知识,拓展知识面,开阔思维。
板书 课题:定义与命题 证明的一般步骤: ①审题,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②画图,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③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 ④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