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1《登幽州台歌》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 21《登幽州台歌》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6:21: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陈子昂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及流露出来的情绪。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三、过程与方法: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但是对借古讽今的诗歌接触得不多。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2.介绍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根据下面的词句注释,理解诗意。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浅:明白诗句意思
  深:读懂诗作情感
  2.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
  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什么意思呢?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意境,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深入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3.学生自读,理解诗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惦记,常常想
  4.学生说诗意。
  5.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明确: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 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登幽州台歌》。
  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早已不见。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这泪是怀才不遇之泪,是壮志难酬之泪。
  (3)配乐朗读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边读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预设:我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向前看不见古代的贤人,向后看不见后生追随的人,天地之间,独我一人,生命有限,物是人非,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点评:能够根据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翻译,特别是三四两句,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天高地远,诗人顿感自身的渺小,发出“天地悠悠”的感慨,真可谓“天地无穷”,诗人在幽州台极目远眺,想到自己向前看不见古人贤者,向后看不见后生可畏,生发出人生有限、物是人非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以想一想诗人会看到哪些景,想到哪些人)
  预设:登上幽州台,极目望远方,远处的群山层峦叠嶂,树木苍翠,山风吹拂,发出轰轰巨响,像是凶猛的野兽在嘶吼,山间时有鸟儿鸣叫,叫声悠远,划破寂静,让人听起来十分悲怆。放眼望去,不见一人,看不见孔子、孟子等古代贤哲,看不见刘邦、项羽等千古英雄,看不见可畏的后生,我渴望建功立业,但却没有机会,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从中来,泪湿沾巾。
  点评:想象十分丰富,景物的选取十分符合诗歌的意境,幽州台建在山上,山上树木丛生,风声吹过,鸟声鸣叫,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真可谓“天地悠悠”。
  2.诗歌的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能否理解诗人这样的心境,结合学习单上的诗人介绍进行说明。
  明确:诗人登上战国时燕昭王招纳天下贤士的幽州台,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壮志难酬、报国无望,诗人渴望建立功勋,理想十分远大,但现实却很残酷,诗人才会“怆然”而“涕下”。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诗歌要结合诗人生平事迹和书下注释的习惯,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3.“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4.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流露出诗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孤寂郁闷的心情。
  6.试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苍茫孤独。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对比手法。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进行对比,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四、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阅读《燕昭王》,思考这首饱含热泪的生命悲歌为何能久唱不衰?
  (可从语言特色,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等角度来谈)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
  注释:①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② 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
  明确:同为五言登高咏怀的古体诗。并且
  (1)语言简朴,直白 (大道至简)
  (2)所表达的怀才不遇之悲情(具有普遍意义,极易引起广泛共鸣。)
  (3)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
  异:《燕昭王》借“碣石馆”“黄金台”“丘陵尽乔木”荒凉之景抒自己凄凉孤独怀才不遇之情。《登幽州台歌》用时空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作对比,对比强烈,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六、课文总结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区区 22 个字, 字字含泪泣血,短短 4 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印象深刻的句段。
  2、搜集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文。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涉足(shè) 瞬息(shǔn) 延绵(mián)
  B.幽寂(jì) 悲伤(bēi) 伫立(chù)
  C.萋萋(qī) 诱人(yuò) 选择(xuǎn)
  D.忧郁(yù) 污染(rǎn) 清晨(ché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心儿永远________(憧憬 渴望 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留恋 怀恋 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行人 人们 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将会/过去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答案:1.D(解析:A中的“瞬”应读shùn;B中的“伫”应读zhù;C中的“诱”应读yòu。) 
  2.(1)向往 (2)怀恋 (3)旅人
  3.B(解析: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4.D(解析:“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七、课文总结
  《未选择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抉择。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毕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他知道,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不论这一选择是对,是错,而一旦择定,就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人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就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他年回忆起来,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印象深刻的句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
  3、阅读散文《好一朵木槿花》,写下读书感受。
  九、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研读赏析,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