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20外国诗二首》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悟,鉴赏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实例练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激励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过程与方法:
学生现在处于七年级下的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本文很多内容是从儿童的角度叙述和描写的,因此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针对文章涉及的哲理方面,老师做好引导,要努力促成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研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普希金小时候诗写得特别有灵气,数学却相当糟糕。在发现老师讲解的几道四则运算题的最终结果都是零之后,他无论解答什么数学题目,甚至连题目都不看一眼,就在等号后面写上零。老师对他说:“去写你的诗吧!数学,对你来说就意味着是个零。”普希金最后选择了诗,他成功了,成为了“俄罗斯文学之父”。在普希金最孤独寂寞的时候,写了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送给了邻居的小姑娘,激励她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同时,也送给了自己!(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语)今天,老师把这首诗送给大家,我们来齐读,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思考“这首诗是写给哪些人的”?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发表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他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和历史纪事《普加乔夫暴动史》,叙述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反映了贵族青年在沙皇统治下的思想苦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西波娃的女儿15岁的伏尔芙的纪念册上的。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自由朗读,注意节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读标题
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欺骗”的含义是什么?
“欺骗”特指生活中因遭遇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你”在诗中指的是什么人?
既指处于流放生活中的作者,也指遭遇困苦不幸的人。
(3)明确口吻:既然是大诗人写给小孩子的诗,应该以怎样的口吻,怎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明确: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
2.品读,感受诗意
(1)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哲理?
可能是:勇于直面生活的挫折。/正视并敢于面对不幸,生活才会更美好。/痛苦是人生的精神食粮。/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2)它能让你联想到哪位文人说过的话?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宗璞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伟大的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穿越时空,让所有需要它的人们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汲取力量和营养。
(3)配乐朗读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可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来理解。)
②身处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③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见教参)
④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你会怎么看待过去的失败、挫折呢?(痛苦的怀恋?无法散去的怀恋?无所谓的怀恋?)生活欺骗了你的往事,怎么会成为亲切的呢?
分析明确: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这是一种豁达开阔,积极乐观的胸襟,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四、拓展延伸
1、展示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这首诗中的“你欺骗了生活”是指什么?你又读到了什么道理?
欺骗生活:浪费时间、自暴自弃......
(1)你有过这样欺骗生活的行为吗?
(2)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明确:“诚实”、踏实。
我们珍惜时间,珍惜青春,走好自己的路,就是要诚实。“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需要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就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纯真的,因此我们要用诚实的脚步走自己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诚实的学习、生活、思考,我们才能有无愧的收获。
2.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首诗歌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不同: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成功的原因: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六、课文总结
人生不会像我们学习一首诗那样简单,生活中有阳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阴霾笼罩之时。风雨来了,牢记诗人普希金给我们的叮咛,积极乐观地面对,永远相信希望。因为: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阳光明媚之时,希望同学们记住宫玺的忠言: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我们共勉。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印象深刻的句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
3、阅读散文《好一朵木槿花》,写下读书感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计
聆听歌曲《天路》。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父亲为记者,后从政,在儿子11岁时亡故。母亲为中学教师,收入微薄,加之外祖父多病,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弗罗斯特曾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哈佛大学,但均中途辍学,在30岁之前的十余年间始终靠打零工谋生。弗罗斯特自幼喜好文学,自学写诗,20岁时在《纽约独立报》发表第一首诗歌《我的蝴蝶》(My Butterfly)。20世纪初叶,赴欧洲进行创作和发展是当时美国作家的时尚,弗罗斯特为之所动,1912年举家迁居英国,开始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
2. 介绍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许多次,当这一切发生时,新英格兰人就会为那些无用的悔意笑话他的威尔士一英国朋友。
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他马上就抄了一份寄给了托马斯,没有做出任何评论,然而他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注意这首诗是多么讽刺地建立在那非弗罗斯特式的短语"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之上的。实际上,弗罗斯特的期望落了空。托马斯并没有理解这个善意的笑话,因为其中的讽刺处理得很聪明、很微妙。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指导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学生略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未选择的路》: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5.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①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②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未选择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抉择。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毕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他知道,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不论这一选择是对,是错,而一旦择定,就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人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就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他年回忆起来,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涉足(shè) 瞬息(shǔn) 延绵(mián)
B.幽寂(jì) 悲伤(bēi) 伫立(chù)
C.萋萋(qī) 诱人(yuò) 选择(xuǎn)
D.忧郁(yù) 污染(rǎn) 清晨(ché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心儿永远________(憧憬 渴望 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留恋 怀恋 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行人 人们 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将会/过去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答案:1.D(解析:A中的“瞬”应读shùn;B中的“伫”应读zhù;C中的“诱”应读yòu。)
2.(1)向往 (2)怀恋 (3)旅人
3.B(解析: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4.D(解析:“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七、课文总结
《未选择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抉择。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毕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他知道,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不论这一选择是对,是错,而一旦择定,就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人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就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他年回忆起来,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印象深刻的句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
3、阅读散文《好一朵木槿花》,写下读书感受。
九、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研读赏析,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