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7《荷叶 母亲》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7《荷叶 母亲》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6: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 母亲》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体悟母爱,学会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解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
  《荷叶·母亲》是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单元属于“亲情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教学上要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抒情特点,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和“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这篇散文诗是冰心的一篇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诗作。作者由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章通过托物言情的方法,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清丽的笔调,朴实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四、教学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有灵动的内心,有感受生活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朗读情境”,在朗读中,让他们酣畅淋漓的倾泄情感的潮水,调动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去感受亲情,去感受母爱的伟大。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配乐,出示图画)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总是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最深情的作品《荷叶母亲》,一起去体味这浓浓的母爱。。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为笔名,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2.介绍背景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本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题材丰富,形式短小灵活。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注重描写客观生活触发的思想感情;在形式上有散文的特点,不乏音律美和节奏感。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词字音检查
  梗(gěng) 匿笑(nì)
  祷告(dǎo) 姊妹(zǐ )
  并蒂(dì) 花瑞(ruì)
  菡萏(hàn dàn)
  攲斜(qī) 慈怜(cí lián) 荫蔽(yīn bì)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菡萏: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亭亭: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敧斜 :倾斜,歪斜。
  荫蔽:(树叶)遮蔽。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对作品的基本理解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本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2.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会把荷叶和母亲联系在一起?
  明确:其实就是用了一个比喻句,把母亲比作荷叶,而这一段空白的地方就表示的是联想的过程。
  3.原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明确: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
  4.作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比喻呢?
  明确:作者由观看荷叶护红莲产生联想 ,想到了母亲 。
  四、研读品味,发现美。 
  1.作者为什么要插叙九年前祖父和“我”赏莲的往事呢?
  【交流点拨】
  引出往事,做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三蒂连是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交流点拨】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1.在本文第一句话,”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入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4.一看红莲:作者为什么烦闷呢?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恰巧红莲开得正盛,作者担心它也会遭遇白莲的命运。
  【交流点拨】
  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恰巧红莲开得正盛,作者担心它也会遭遇白莲的命运。
  5.为什么徘徊、不适意?
  【交流点拨】
  红莲被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6.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
  突出荷叶护莲的作用,狂风骤雨只能化为流转无力的水珠。
  五、拓展延伸
  1、请你也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以此作为朗读比赛的自选材料,推荐给大赛组委会。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拓展阅读
  纸船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这是作者在出国的航船上所写的诗篇,我们可以读出哪些情感,与这篇文章相联系?(离家后的孤寂所产生的对母亲的眷恋)
  (再朗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六、课文总结
  出示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们,你们现在就像一朵朵娇弱的红莲,母亲会竭力保护你们,为你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可母亲也终究会老去,当有一天母亲需要你们荫蔽的时候,请你牵住她的手!做好她的红莲!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进一步感受“爱的哲学”。
  教学反思
  《荷叶 母亲》是一篇散文诗,学生常常是觉得散文诗语言很美但是就是读完以后不知所云,虚浮缥缈。如何在一节课之内完成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又要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荷叶 母亲》对母爱的歌颂,体悟生活中的母爱,勇敢地学会表达。李莎老师做了很好的尝试。
  本节教学导入时,创设了一个能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李莎老师选择了央视的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进而导出“母亲的谎言”。成功的完成的学生情感的触发,上课时甚至有些孩子在表达“母爱的谎言”的时候眼眶都红了,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在新课学习时,怎么把文章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要简单,让学生通过第一遍的朗读就能了解文章结构?李莎老师用“概括画面”这一简单的方法,化难为简。然后分别从红莲绰约、荷叶田田、红荷抒怀三个层次来讲述,层层深入,带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情感,明晰写法,勇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