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赤壁赋
苏轼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
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目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
他有神奇的文笔
渊博的学识 睿智的智慧 高尚的人格
人们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文坛巨星-----苏轼
人物简介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趣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一:
知人论世
苏轼
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创作风格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
诵读指导
这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读准字音,读准语调
壬戌(rén xū) 属客(zhǔ) 冯虚(píng)
和之(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舳舻(zhú 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匏樽(páo) 扁舟(piān) 蜉蝣(fú) 须臾(yú)
诵读文章
三:
问题探究
概括本段的内容。
第
三
节
赏
读
人生失意的悲情。
“方其……而今安在哉”,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
第
三
节
赏
读
“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其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盖世英雄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最后“固一世之雄也”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说明人,包括曹操这样的英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与天地长存。这几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
三
节
赏
读
对比。
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概括本段的内容。
第
四
节
赏
读
随缘而安的态度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第
四
节
赏
读
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所享用。作者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第
四
节
赏
读
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如何评价
第
四
节
赏
读
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第
四
节
赏
读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概括本段的内容。
第
五节
赏
读
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
第
五
节
赏
读
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这样写有何作用?
第
五
节
赏
读
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
五
节
赏
读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
总结归纳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小结-赏析特色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