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详解+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详解+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3:36:3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瘫痪 告诫 絮叨 樵悴 B.尴尬 诀别 呕吐 荫蔽
C.烫金 警醒 繁闷 枯涸 D.垂打 流转 试探 祷告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初,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相继发生两起森林火灾,近千人赶赴扑救。
B.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C.2018年高考期间,全国天气复杂:南方台风来袭,北方高温炙烤……
D.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三下南海探测,在深海探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B.学生在考场紧张地等待考试开始,监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忿忿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展刚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春华秋实,没有那温暖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繁荣。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10.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A.lǘ néng gǔ pāo
B.lǚ long gù pāo
C.lǜ nóng gū pào
D.lù long gú pāo
二、综合性学习
1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计划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无数文人墨客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写下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2)为了解同学们的交友情况,班主任老师要求大家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请把你的问卷调查表展示出来吧。
(3)假设老师安排你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你应该怎么跟她说?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句构成排比句。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冰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缕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期日中( )
(2)尊君在不( )
(3)下车引之( )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5.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约好与朋友一起出行,交代了事件的背景。
B.“怒”和“惭”是写友人被元方驳倒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元方小小年纪就言辞犀利,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胜,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D.本文侧重对话描写,客人一开始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词严,使客人无言以对。
五、课外阅读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6.“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17.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19.请分析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20.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
2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23.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拓展训练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尔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橱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地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地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尔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拉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有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陶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一一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24.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运就看见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26.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目的有什么不同?
2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28.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自。(不少于40字)
七、作文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从熟悉的小学来到了初中这个陌生的环境,你们眼里写满了新奇和憧憬,心里充满了惊喜和激动。同学们!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你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同学们!初中生活斑斓多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要和同学老师们分享,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的抒写吧!
请以《你好,初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立意自定。(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瘫痪 告诫 絮叨 樵悴 B.尴尬 诀别 呕吐 荫蔽
C.烫金 警醒 繁闷 枯涸 D.垂打 流转 试探 祷告
【答案】B
【解析】A.“樵悴”改为“憔悴”;
C.“繁闷”改为“烦闷”;
D.“垂打”改为“捶打”;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初,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相继发生两起森林火灾,近千人赶赴扑救。
B.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C.2018年高考期间,全国天气复杂:南方台风来袭,北方高温炙烤……
D.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三下南海探测,在深海探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有语病,前后矛盾,去掉“约”或“余”。
3.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画线句后面的句子。所以应排序为:②③①④。故选B。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B.学生在考场紧张地等待考试开始,监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忿忿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展刚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答案】B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B项正确。A项语言生硬,C项不够和气,D项不符合当时的环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答案】A
【解析】A项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赞美的对象不应该是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春华秋实,没有那温暖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答案】D
【解析】D.“暴怒无常”意思是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不符合语境。故选D。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承接总说句,下面应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D。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繁荣。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答案】A
【解析】A.成语使用有误,“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与此处语境不符。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A.并列词语若带有叹词,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B.“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与“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创意思”为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中间的句号应为分号。
D.倒装问句,全句末尾用问句,句中停顿用逗号。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10.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A.lǘ néng gǔ pāo
B.lǚ long gù pāo
C.lǜ nóng gū pào
D.lù long gú pāo
【答案】C
【解析】“绿”的音节中韵母是“ǜ”,两点不能去掉;“浓”的音节中声母是“n”,不要拼成“l”;“咕”是拟声词,读“gū”;“泡”应读作“pào”。故选C。
二、综合性学习
1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计划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无数文人墨客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写下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2)为了解同学们的交友情况,班主任老师要求大家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请把你的问卷调查表展示出来吧。
(3)假设老师安排你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你应该怎么跟她说?
【答案】 (1)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例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略 (3)示例:林芳,你好,我是×××。我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咱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
【解析】(1)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积累古代文化,多背诗,多记忆有关交友的诗、词、曲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作答合理即可。同时注意题干的其它要求,即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2)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如表头可设计为“中学生交友调查表”,调查内容可分为“选择交友对象”“比例”等几项。“交友对象”可细分为“凭感觉”“看外貌”“看才华”“看人品”等。一定要有相应的百分比。
(3)跟她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先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脱离作同桌是缘分、作同桌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中心。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句构成排比句。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冰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缕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能感受到明澈甘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首先分析题中的两个句子,明确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句式是:母爱是一……,让你的……即使……也能感受到……。其次,续写时注意喻体要恰当,且语句内容要符合逻辑。如:母爱是一丝轻风,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爽柔软。
四、课内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期日中( )
(2)尊君在不( )
(3)下车引之( )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5.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约好与朋友一起出行,交代了事件的背景。
B.“怒”和“惭”是写友人被元方驳倒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元方小小年纪就言辞犀利,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胜,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D.本文侧重对话描写,客人一开始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词严,使客人无言以对。
【答案】13. 约定 同“否” 拉,牵拉
14.(1)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与他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15.C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
(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3)句意:友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1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2)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
1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辱骂,他不卑不亢,指出了友人的不当之处,根据文末“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友人是想来道歉但是元方进入家门没有回头看到,以此表明自己对父亲友人的态度;由此分析,“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胜,头也不回地回家了”理解错误;
五、课外阅读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6.“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17.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19.请分析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16.③
17.D
18.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19.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不知卿家君法孤”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仿,效法;注意“法”是词类活用。故选③。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根据句意,其节奏应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将原文词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进行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中应注意:以:用。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元方的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妙处: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出年方十一的陈元方机灵善辩的才能。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20.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
2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23.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20.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1.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2.(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23.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找到情节变化中表现自己受到启迪的句子,分析作答。第③——⑤段,写第一盏灯,“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⑧段,写第二盏灯,“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第⑨段,写第三盏灯,“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2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记叙了什么内容及突出了什么主题。“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写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主题,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22.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先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攥”是指紧紧地握,结合上下文中的“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可知,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结合下文“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可知,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搂”是指抱,结合“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可知,这里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或心理。
2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灯如红豆”这个题目,形式上,化用诗句“灯如红豆最相思”,使题目富有诗意,生动形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灯”贯穿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并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
拓展训练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尔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橱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地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地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尔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拉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有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陶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一一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24.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运就看见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
在水族馆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26.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上系了布,目的有什么不同?
2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28.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自。(不少于40字)
【答案】24.①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②我带她出去闲逛;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④我上班时将地反锁在家里;⑤我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25.(1)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赖。
(2)不好,因为不合说话者的身份,通过对外婆质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惊奇和意真。
26.在“我”家生活期间,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
27.①奇异的世界。她出来闲逛,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②难以想象的世界。她,总是糊里糊涂,也记不住回家的路;③孤独的世界,她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孤独的。③如蚕茧般的世界。她想回到家乡,那里有她思念的食物,有她思念的旧人,但又舍不得离开。
28.外婆,对不起,是我太自私了,我没有能力弟带你离开这里,却希望你在我身边,忽视了你孤独与无助,忽视了你对故步的思念,让你受苦了,希望回到故乡,你的世界能够不再孤独。
【解析】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对相关段落进行归纳总结。第②段写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③④写我带她出去闲逛。⑤⑥写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⑦段写我上班时将她反锁在家里。⑧⑨⑩段写我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据此概括作答。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①题先要指出的“眼巴巴”属于采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外婆什么样的神态,表现了外婆的什么精神世界。②题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文中“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的表达效果好的原因。
2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作答。一开始,因为外婆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所以系布条做标记是为了找到家。离开时外婆系布条是为了表达情感,表达她对我的眷恋不舍和深沉的爱。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我领着外婆出来闲逛,她总表现出对城市的陌生与好奇。她不熟悉周围的环境,总是糊里糊涂找不到回家的路。外婆的精神世界最主要的还是孤独,环境陌生,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联想、想象和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作答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七、作文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从熟悉的小学来到了初中这个陌生的环境,你们眼里写满了新奇和憧憬,心里充满了惊喜和激动。同学们!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你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同学们!初中生活斑斓多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要和同学老师们分享,那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的抒写吧!
请以《你好,初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立意自定。(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你好,初一
自入学开始,我已度过了二百多个日夜。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一同落下的还有初一的无数个日子。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我仍然怀念小学的时光,怀恋那一起抄数学卷子的日子,怀恋那上课偷偷看漫画的日子,怀恋那从没写过检讨书的日子。初一的忙忙碌碌,沉淀了小学的一切过往。同学的影子渐渐模糊了,小学的友谊也被时间冷却了,见面时只是“嗨”打个招呼罢了。
每当在迷惘中迈出一步时,风便无言地将快乐与悲哀带到过去,散落一地的是记忆的碎片。离去的身影,一去不复返,回忆的音乐盒却还在旋转:火车没有到站,游戏还没有玩完,怎麽能中途退出。也罢了,世间一切皆讲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身边的一切早已被注定,就像提线木偶一样,缘字何解?
“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猜。”踏入初一,结局如何?怎会有人知晓。燕子捎来春天的口信儿,野花带来夏天的气息。走过泥泞的岁月,回头是无言阳光直射心扉,明天的露珠滴落在额头上。吹不散的雾,隐没了前路,我轻柔踱步,停住,继续向前走,回忆渐渐燃烧,曾经纯真的画面,残忍温柔的出现,脆弱时间到,我们一起来祷告:初一,你好!
初一,你好!伴着不同的香味,我向前走,坚定的向前走。每一步都烙印在心中,也许天空有阴霾,不要在意,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初一,你好!将幼稚剥落,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眼中流露出的一丝坚定。初一的空气慢慢蒸发了回忆,品一缕阳光,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初一,你好!当小学像一颗流星扫过夜空,我便踏入了你的光芒。小学,再见!初一,你好!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初一”指的是写作范围,“你好”指的是以良好的心态拥抱初一,对初中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初中是人生新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自己将如何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张扬自己的青春。写出进入初中后的的见闻和感受,或者梦想。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自己对初一生活的憧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