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3:24:49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从寓意看,下列哪首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有蕴含哲理的诗句( )
A.《次北固山下》(王湾) B.《观沧海》(曹操)
C.《夜雨寄北》(李商隐) D.《潼关》(谭嗣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A.《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下列对《秋词(其一)》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C
【解析】C.《秋词》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不妥。故选C。
3.阅读《天净沙·秋思》《秋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是名词的连排,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B.《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答案】D
【解析】D.有误。《天净沙 秋思》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则是乐景写哀情,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秋词》则通过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景,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夜雨寄北》首句起笔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的。
D.《潼关》大河“不解平”、群山“犹嫌束”,全是长江、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答案】D
【解析】D.“河流大野犹嫌束”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所以应将“长江”改为黄河。故选D。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答案】B
【解析】B.第二句为写实,表现的是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故选B。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D
【解析】A.句意为: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觉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B.句意为: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犹嫌束”“不解平”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黄河、秦岭以人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C.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D.句意为: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A、B、C三项都表现诗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表现出的是对个人身世和时代变化悲叹和感慨。
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将来与妻子欢聚,共同秉烛于西窗之下,向妻子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的情景。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怀。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无人送酒来”这句诗化用典放,表面上写重阳节没有酒喝,也无人陪伴,实际上是写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D.《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既指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大唐由盛入衰的局面,同时又指两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答案】B
【解析】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述有误;
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B.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C.诗歌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深烈。
D.诗人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相隔两地的愁苦。
【答案】C
【解析】C.“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深烈”错误。诗人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谈资,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虚实相生,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故选C。
9.对下列诗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孤寂”“忧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的清高者的孤独。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国破家亡、感时伤世者的孤独。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万里逃难、奔波离散者的忧伤。
【答案】B
【解析】B.“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表述错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答案】C
【解析】C.“只能独自剪烛西窗”理解错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故选C。
二、综合性学习
11.梳理
(1)请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诗句。
意象 诗句 情感
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①(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孤独落寞
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甲
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
④(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丙
雪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清冷孤寂
月 ⑥( ),⑦( )。(课内外古诗,试卷中已出现的诗句除外) 思乡念友
(2)请选择短语和“甲”、“乙”、“丙”对应得当的一项( )
①漂泊无依②感时伤己③忧国忧民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答案】(1) 古道西风瘦马 夜阑卧听风吹雨 闻道龙标过五溪 正是江南好风景 回乐烽前沙似雪 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只要能体现“思乡念友”即可
(2)C
【解析】(1)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瘦、阑、卧、闻、道、溪、烽、沙、似”的正确书写。作答第⑥⑦空时,注意所选诗句表达的情感应是思乡念友,且不能和以上诗句重复,例如可以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赏析。根据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可知,这里写出的是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在梦中,他身骑披着铠甲的战马,奔驰在冰封的河岸,奋勇杀敌,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想要杀敌报国,因此此处体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乙“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可知,写景时诗人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里便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朋友的处境,也就融情入景。“闻道”表示惊讶惋惜。“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因此此处体现的是诗人对朋友漂泊无依的担忧;根据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流落的艺人。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因此这里体现的情感应是感时伤己;故选C。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
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劝说?
【答案】示例:小红,请你不要难过,虽然这次比赛成绩不太理想,但你的勇气和实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这也是对国学的一次学习,相信以后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加油!
【解析】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红;其次针对情况,小红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4.诗中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3.“涨”字用语准确,富于动感。“涨”既写出巴山水流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
14.描绘想象中他日相聚时幸福快乐的情景,反衬出今日独在异乡思念妻子(友人)的孤寂之感。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描绘情景和理解诗歌感情。做此类题时,一是要准确知道诗句的意思,二是从诗句着手,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概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他们剪去烛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今日的愁苦夹杂着对未来团聚时的欢乐的渴望。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
B.“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针对秋天一贯的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的。
C.在表达的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D.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16.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进行分析。
【答案】15.D
16.①《秋词》表达了诗人豪迈而乐观的心境,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中刻画的奋发有为的鹤的形象可以看出;②《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的心境,从前三句对九种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秋天的荒寒与肃杀,加之“夕阳西下”一句,更是强化了游子思归的悲凉。
【解析】15.D.《天净沙·秋思》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一词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了旅人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万里睛空,一只仙鹤排云而上的秋景,表达了自己的豪情,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不是直抒胸臆。故选D。
16.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秋天黄昏时分的萧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反衬出游子的天涯之悲。“古道西风瘦马”把视角聚焦在游子身上,古道难行,西风萧瑟,马的瘦暗示了游子行程之远之难。“夕阳西下”,人回家,鸟归巢,但游子还是在他乡寂寂独行,“断肠人在天涯”以“断肠”一词直接表达了游子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秋词》:写景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以“鹤”自喻,希冀着自己也会如同这鹤一样直飞云霄,有所建树。从“排云上”这一奇景当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前途的乐观与豪迈的心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从寓意看,下列哪首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有蕴含哲理的诗句( )
A.《次北固山下》(王湾) B.《观沧海》(曹操)
C.《夜雨寄北》(李商隐) D.《潼关》(谭嗣同)
2.下列对《秋词(其一)》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天净沙·秋思》《秋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是名词的连排,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B.《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夜雨寄北》首句起笔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的。
D.《潼关》大河“不解平”、群山“犹嫌束”,全是长江、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将来与妻子欢聚,共同秉烛于西窗之下,向妻子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的情景。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怀。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无人送酒来”这句诗化用典放,表面上写重阳节没有酒喝,也无人陪伴,实际上是写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D.《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既指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大唐由盛入衰的局面,同时又指两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题目。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B.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C.诗歌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直接而深烈。
D.诗人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相隔两地的愁苦。
9.对下列诗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孤寂”“忧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的清高者的孤独。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国破家亡、感时伤世者的孤独。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万里逃难、奔波离散者的忧伤。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二、综合性学习
11.梳理
(1)请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诗句。
意象 诗句 情感
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①(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孤独落寞
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甲
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
④(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丙
雪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清冷孤寂
月 ⑥( ),⑦( )。(课内外古诗,试卷中已出现的诗句除外) 思乡念友
(2)请选择短语和“甲”、“乙”、“丙”对应得当的一项( )
①漂泊无依②感时伤己③忧国忧民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
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劝说?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4.诗中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
B.“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针对秋天一贯的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的。
C.在表达的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D.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16.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进行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