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答案】B
【解析】A.词语顺序颠倒,“表决、推举、讨论”改为“推举、讨论、表决”。
C.两面对一面,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缺主语,删除“随着”。
2.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 )有损人品、有亏德行,( )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讲规矩,既是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事业兴旺的保证。
A.文段中加点的“规矩”意思是一样的,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都是名词。
B.文段中的括号内可填入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
C.“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条理分明,更具逻辑性。
D.画线句“这样的人”指的是“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包含了词性、关联词语、修辞手法等知识点,需要在平时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D项的表述不正确,“这样的人”指的是“讲规矩”“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笔,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D.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C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语意矛盾。去掉“终于”即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__________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语段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实分析问题”,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分为由易到难三个层次,一是设想自己是作者,从作者的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二是整理思维框架,画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全书内容;三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按照上述议论思路排序为②④③①⑤。5.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B.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C.纪录片《超级工程》中的工匠们,无不对技术精益求精,其精神令观众深受感动。
D.网络直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宜“一刀切”。
【答案】A
【解析】A.“见异思迁”人意思是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常表贬义。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改变想法。用在这里不合适,故选A。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诱惑(yòu) 殉职(xùn) 渺小(m o)
B.瞬间(shùn) 热忱(sh n) 坍塌(tān)
C.凝成(níng) 狭隘(yì) 派遣(qi n)
D.痴想(chī) 屡次(lǚ) 鄙薄(b )
【答案】D
【解析】A.渺mi o;
B.忱chén;
C.隘ài;
7.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欣赏之情。)
B.淄博山水如画。如果说博山、淄川、沂源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桓台马踏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淄博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博山、淄川、沂源”与“桓台马踏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C.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角度。)
D.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过得有意义。)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问句,但是不是反问句,而因为有“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这个选择问作答案,所以D句可以看作两个设问句,所以D项说“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是错误的。故选D。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报道,我才知道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
【解析】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问号改为逗号。故选D。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可依据文意和标点排序。②和④引出话题“大山”“江河”,应位于句首,且②最后是分号,所以④在②后,故选C。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
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移至“这样”后)
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微”改为“稍作”)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删掉“使观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B语序不当,应该把“可以”移到“提议”后。二、综合性学习
11.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答案】答案(1)(示例1)青山绿水美如画!(示例2)环境建设,我参与;环境保护,我行动!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拼音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示例)①当初,您下岗后可以做的事很多,为什么偏偏栽树呢?②您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您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示例)光头强,告诉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造林11万亩,今年计划植树10万亩。你要过来砍树,违法乱纪,必然受到法律严惩,还是省省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示例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示例2: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示例3: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寓意:中国环境保护徽外部造型为圆形,象征地球;上端图案的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的呼唤;图形中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也泛指大地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把它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下方的三道长短不同的横线代表八卦中的坎,象征水,更表现了绿水青山的形象;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ZHB为“中国环保”汉语拼音的缩写,表明这是中国环保徽。
(3)细读材料,进入小记者的角色,设计与植树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注意称呼,语言文明得体。如:①当初,您选择种树,除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热爱,还有其他原因吗?②您以后还会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警告“光头强”,要概括材料内容要抓核心信息。另外,注意“光头强”是个反面角色,应该是被谴责、被教育的,但在组织语言时切忌说脏话骂人。告诉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规模和规划,并警告他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后果。
示例:光头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成规模,你千万不要开着你的小车,拿着你的电锯去砍树。砍树是违法行为,如果你要来,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三、语言表达
12.请写出《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很重要,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或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不能专一,无法成就学业。)(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要联系《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来谈“志”与“学”的关系。示例:
《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C.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D.年与时驰(奔驰)
1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5.诸葛亮在文中诫勉儿子,要成才需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答案】13.D
14.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5.第一要树立远大志向;第二要努力学习;第三要珍惜时间。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年与时驰”的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逝。驰:疾行,指飞速逝去。不是“奔驰”。故选D。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轻薄)、躁(浮躁)、治(修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要成才需要做到树立远大志向;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要成才需要做到静心学习;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要成才需要做到珍惜时间。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于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宽裕 宽裕:宽大,宽容
B.守之以恭者,荣 荣:荣华显贵
C.聪明睿智 聪明:聪慧,明智
D.守之以愚者 愚:愚拙,不巧伪
17.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B.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于:于是
C.夫君子之行 夫: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义
D.险躁则不能冶性 则:就
18.下列句子,与“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C.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19.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凸显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甸,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D.这篇文章言简意贼,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答案】16.C
17.B
18.B
19.A
20.(1)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手握着自己未洗完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而失去天下的人才。
(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 “聪明”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明察事理。故C错误,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B.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于”:介词在。故B错误,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题干“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是判断句,意思是: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一般判断句标志是:“者”“也”,或者在句子中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是判断句。
B. 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是判断句。
C. 待君久不至,已去:等待您很久不到,已经离开了。不是判断句。
D.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不是判断句,是省略句。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A. 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意思是: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鲁”不是周公诫子的地点。A错误。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1)然,然而。沐,沐浴。三,多次。哺,咀嚼着的食物。
(2)亡,使动用法,使…身亡。是,是这样。
六、现代文阅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石头会唱歌
顾晓蕊
①我想说的石头,不是溪水畔或山坡上冷硬的带有棱角的石头。石头是一个人的名字。
②初见时,几名临时工围在一起说笑,只有他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他50岁上下,长得黑瘦,裹着一身破旧的沾满油污的灰褐色工装。许是常年奔波的缘故,晒得黑红的脸庞刻满沧桑,一双凹陷的眼睛,却深邃而明亮。
③老石踏实勤快,脑子又灵活,相熟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石头,跟着走喽。”“老石,来搭把手。”他“嗯嗯”应道,脸上现出谦卑的笑。
④一天清晨,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我循声朝窗外望去,不禁惊住了。
⑤那个唱歌的人竟是老石,只见他站在屋前的空地上,身着白衫黑裤,看上去很精神。他唱罢一曲又一曲,唇间轻吐的乐符,如一簇绚丽的火苗,弥散成温暖的笑容。
⑥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听,抛出些难听的话,“大早上的,抽什么风……”歌声戛然而止,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扭身逃进屋里去了。
⑦后来的几天早上,听不到老石的歌声,我心里有点儿失落。没想到有天下班吃过晚饭后,我去离驻地不远的河边散步,又遇到他。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
⑧有一次周末,我乘车到市里闲逛,在返回的公交车上遇见了刚买磁带回来的老石,他主动帮我拿东西。攀谈间,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唱歌。正说着,从旁边的小道上走来两个人,一高一矮,高个子男人夸张地叫道:“哎哟,老石,今天有啥好事,买这么多东西?”
⑨“不不……不是的,我是帮朋友拎的。”
⑩矮个子男人撇撇嘴,说:“我想着也不可能,老石平日抠得紧哩。”
高个子男人接话道:“你还别说,老石用节省下的钱,供出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呢。”
那一瞬间,我心里一阵翻涌。他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任都市的风沙将自己变得粗粝。然而一唱起歌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眼眸里升起股柔亮的东西,像两簇火苗。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位父亲的隐忍和坚守。
隔了不久,有天我去主任办公室,在门口遇到他。我热情地打招呼:“老石,你也在这里啊。”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我正要再说些什么,他垂下头,急匆匆地走掉了。
我推开门,嘴上嘟囔道:“这个老石,今天有点儿怪怪的。”
主任抬头瞅我一眼,感叹地说:“他是来请假的!人的命啊,可真难说,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又碰上车祸。”
我猛然愣住,失神地站在那儿,想:这对他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三个多月后,老石回来上班了。听工友讲,他儿子出车祸后,瘸了一条腿,为了给儿子治病,欠下不少债。
我依然喜欢每天晚上去河边走走。他仍会到岸边唱歌,那歌声里,缠着一团雾似的,蒙蒙的,仿佛要沁出水来。
日子如串珠,眼瞅着一天天拨过去。阴雾散去,老石的歌声又变得清亮起来。
很快到了元旦,我们却在电视上正在播的节目中看见了老石。
第二天,消息在工地炸开了,收工后,一群人堵到老石宿舍门前。有人高喊:“老石,你上了电视,这下成明星了。”
“嘿嘿,我在河边唱歌,市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路过听到,让我去录节目。”
“要我说,来一场独唱会,我们给你当听众!”又有人喊。
冷夜里,一弯上弦月如钩。老石亮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长了腿似的四处散开。听到精彩处,众人齐齐地鼓起掌来,惊飞了几只鸟,身影射向墨色夜空。
(1)本文具体写了与老石有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老石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石头会唱歌”为题的妙处。
【答案】(1)①老石在工地踏实勤快,谦卑待人。②老石喜欢并坚持唱歌。③老石去市里买磁带,并在回程的路上主动帮“我”拿东西,“我”了解到他作为父亲的隐忍和坚守。④老石的儿子遭遇车祸,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⑤老石因唱歌上了电视,并为众人唱歌。
(2)①踏实勤快,为人谦卑: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②隐忍、坚强:为了供儿子上学,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③乐观生活,积极向上:儿子遭遇车祸,老石坚强面对,用唱歌化解生活中的苦难。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石的脸比作“一朵枯萎的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石在知道儿子出车祸后内心的痛苦,使形象具体可感。
(4)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引发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暗含了本文主旨,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石头坚强乐观的品质。
【解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梳理文章内容,把写同一件事内容的段落合并在一起,然后围绕主要人物“老石”进行概括。第①到③段写老石在工地踏实勤快,谦卑待人。第④到⑦段写老石喜欢并坚持唱歌。第⑧到 段写老石去市里买磁带,并在回程的路上主动帮“我”拿东西,“我”了解到他作为父亲的隐忍和坚守。第 到 写老石的儿子遭遇车祸,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最后几段老石因唱歌上了电视,并为众人唱歌。
⑵ 结合老石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从“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可以看出老石是一个踏实勤快,为人谦卑的人。老石为了供儿子上学,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由此看出老石是一个隐忍、坚强的人。儿子遭遇车祸,老石坚强面对,用唱歌化解生活中的苦难,由此看出老石是一个乐观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⑶ 反复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将老石的脸比作“一朵枯萎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老石辛辛苦苦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儿子又出了车祸,老石的内心非常的痛苦,这个比喻句就生动形象地刻画老石当时痛苦的心情。
⑷从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来说,“石头会唱歌”,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因此这个题目引发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中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写老石喜欢唱歌,无论是儿子出事前还是出车祸后,因此题目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主要塑造了老石这个人物形象,老石虽然是一个临时工,但是他乐观、坚强,他喜欢唱歌,有人不喜欢听,老石就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儿子出车祸后,老石很痛苦,但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继续唱起歌来,最后被电视台的导演发现,上了电视节目。由此我们看出老石的坚强乐观,因此这个题目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石头坚强乐观的品质,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2.“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3.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2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25.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2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22. 越发纳闷; 深受感动
23. 插叙; 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4.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5.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26.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1.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2.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杂货店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手做事,用一只手摄影,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挚的爱,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七、作文
27.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又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请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为中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例文】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终客死他乡;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终得大唐盛世太平。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掌握。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根据中心“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可以先写听取别人意见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会出现什么后果,两相对比,得出结论,语言要通顺流畅。
点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 )有损人品、有亏德行,( )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讲规矩,既是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事业兴旺的保证。
A.文段中加点的“规矩”意思是一样的,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都是名词。
B.文段中的括号内可填入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
C.“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条理分明,更具逻辑性。
D.画线句“这样的人”指的是“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笔,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D.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__________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5.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B.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C.纪录片《超级工程》中的工匠们,无不对技术精益求精,其精神令观众深受感动。
D.网络直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宜“一刀切”。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诱惑(yòu) 殉职(xùn) 渺小(m o)
B.瞬间(shùn) 热忱(sh n) 坍塌(tān)
C.凝成(níng) 狭隘(yì) 派遣(qi n)
D.痴想(chī) 屡次(lǚ) 鄙薄(b )
7.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欣赏之情。)
B.淄博山水如画。如果说博山、淄川、沂源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桓台马踏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淄博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博山、淄川、沂源”与“桓台马踏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C.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角度。)
D.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过得有意义。)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报道,我才知道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
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移至“这样”后)
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微”改为“稍作”)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删掉“使观众”)
二、综合性学习
11.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三、语言表达
12.请写出《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C.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D.年与时驰(奔驰)
1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5.诸葛亮在文中诫勉儿子,要成才需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于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宽裕 宽裕:宽大,宽容
B.守之以恭者,荣 荣:荣华显贵
C.聪明睿智 聪明:聪慧,明智
D.守之以愚者 愚:愚拙,不巧伪
17.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B.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于:于是
C.夫君子之行 夫: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义
D.险躁则不能冶性 则:就
18.下列句子,与“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C.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19.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凸显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甸,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D.这篇文章言简意贼,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六、现代文阅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石头会唱歌
顾晓蕊
①我想说的石头,不是溪水畔或山坡上冷硬的带有棱角的石头。石头是一个人的名字。
②初见时,几名临时工围在一起说笑,只有他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他50岁上下,长得黑瘦,裹着一身破旧的沾满油污的灰褐色工装。许是常年奔波的缘故,晒得黑红的脸庞刻满沧桑,一双凹陷的眼睛,却深邃而明亮。
③老石踏实勤快,脑子又灵活,相熟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石头,跟着走喽。”“老石,来搭把手。”他“嗯嗯”应道,脸上现出谦卑的笑。
④一天清晨,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我循声朝窗外望去,不禁惊住了。
⑤那个唱歌的人竟是老石,只见他站在屋前的空地上,身着白衫黑裤,看上去很精神。他唱罢一曲又一曲,唇间轻吐的乐符,如一簇绚丽的火苗,弥散成温暖的笑容。
⑥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听,抛出些难听的话,“大早上的,抽什么风……”歌声戛然而止,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扭身逃进屋里去了。
⑦后来的几天早上,听不到老石的歌声,我心里有点儿失落。没想到有天下班吃过晚饭后,我去离驻地不远的河边散步,又遇到他。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
⑧有一次周末,我乘车到市里闲逛,在返回的公交车上遇见了刚买磁带回来的老石,他主动帮我拿东西。攀谈间,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唱歌。正说着,从旁边的小道上走来两个人,一高一矮,高个子男人夸张地叫道:“哎哟,老石,今天有啥好事,买这么多东西?”
⑨“不不……不是的,我是帮朋友拎的。”
⑩矮个子男人撇撇嘴,说:“我想着也不可能,老石平日抠得紧哩。”
高个子男人接话道:“你还别说,老石用节省下的钱,供出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呢。”
那一瞬间,我心里一阵翻涌。他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任都市的风沙将自己变得粗粝。然而一唱起歌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眼眸里升起股柔亮的东西,像两簇火苗。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位父亲的隐忍和坚守。
隔了不久,有天我去主任办公室,在门口遇到他。我热情地打招呼:“老石,你也在这里啊。”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我正要再说些什么,他垂下头,急匆匆地走掉了。
我推开门,嘴上嘟囔道:“这个老石,今天有点儿怪怪的。”
主任抬头瞅我一眼,感叹地说:“他是来请假的!人的命啊,可真难说,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又碰上车祸。”
我猛然愣住,失神地站在那儿,想:这对他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三个多月后,老石回来上班了。听工友讲,他儿子出车祸后,瘸了一条腿,为了给儿子治病,欠下不少债。
我依然喜欢每天晚上去河边走走。他仍会到岸边唱歌,那歌声里,缠着一团雾似的,蒙蒙的,仿佛要沁出水来。
日子如串珠,眼瞅着一天天拨过去。阴雾散去,老石的歌声又变得清亮起来。
很快到了元旦,我们却在电视上正在播的节目中看见了老石。
第二天,消息在工地炸开了,收工后,一群人堵到老石宿舍门前。有人高喊:“老石,你上了电视,这下成明星了。”
“嘿嘿,我在河边唱歌,市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路过听到,让我去录节目。”
“要我说,来一场独唱会,我们给你当听众!”又有人喊。
冷夜里,一弯上弦月如钩。老石亮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长了腿似的四处散开。听到精彩处,众人齐齐地鼓起掌来,惊飞了几只鸟,身影射向墨色夜空。
(1)本文具体写了与老石有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老石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石头会唱歌”为题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2.“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3.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2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25.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2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七、作文
27.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又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请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为中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