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据英国《卫报》2020年2月2日报道,坦桑尼亚教堂礼拜活动中至少20人因踩踏事件丧生,牧师畏罪潜逃。
C.对一切事物,都不能妄下断语。如果妄下定论,必然落人错误的论断。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意暇(xiá) 眈眈(dān) 苫蔽(shàn)
B.缀行(zhuì) 尻尾(kāo) 顷刻(qīng) 积薪(xīn)
C.大窘(ji ng) 麦场(cháng) 奔倚(y ) 弛担(chí)
D.隧入(suì) 少时(shǎo) 黠矣(xiá) 变诈(zhà)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chēn) 麝香(shè) 蹒跚(shān)
B.哺乳(p ) 驯养(xùn) 羞怯(qiè)
C.俯冲(f ) 匍匐(pū) 余晖(huī)
D.鹦鹉(yīng) 障碍(ài) 模样(mó)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目似瞑 死不瞑目
B.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C.场主积薪其中 卧薪尝胆
D.乃悟前狼假寐 梦寐以求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车轮 ,时代潮流 。历史只会眷顾 、 、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A.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坚定者 奋进者
B.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奋进者 坚定者
C.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坚定者 奋进者
D.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奋进者 坚定者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7.下列字形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怂恿(yǒnɡ) 污涩(sè) 蜷伏(quán) 嗔怪(chēn)
B.丰腴(yú) 斑斓(lán) 迷惘(wǎnɡ) 蹒跚(pán)
C.窗棂(línɡ) 温煦(xù) 笨拙(zhuō) 放肆(sì)
D.暮霭(ài) 卑劣(liè ) 羞怯(què) 余辉(huī)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实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师生相处融洽,相敬如宾,留下来许多美好的记忆。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万维网的推动下,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相继出现。
B.时尚的目的不是用服装来展现痛苦与不幸,而是让人们感到舒适、自信。
C.我们不得不否认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以最好的表演征服了现场裁判和观众。
D.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政府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休闲书屋。
二、综合性学习
11.今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夏至时节识节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面是你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请你将报道内容的三个要点转述给宣传小组的同学。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中小学课程,借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要点一: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二: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三: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让同学们对节气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班里计划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拟定竞赛的两个知识类别的名称。
示例:类别一:二十四节气的节气谚语
类别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别三: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有必要举行系列大型活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选择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一则海报,请说说你的创意。
劳伦兹《动物笑谈》 蒲松龄《聊斋志异》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四、课内阅读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铑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
(2)狼不敢前
(3)一狼洞其中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户先投以骨,后复投之,可以推测屠户是将骨头一根一根地投出去,目的是引起两狼的争斗,自己好趁机脱身。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出了两狼狡诈贪婪的本性,不能理解为它们配合默契、团结一致。
C.最后一段中的“矣、哉、耳”等语气词,既写出了对狼狡黠性格的嘲笑,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回味无穷。
D.阅读描述人与动物争斗的作品,要注意文章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本文的落脚点在于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揭示复杂人性。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砚眼
[明]冯梦龙
吴郡陆公庐峰候选京师,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某者往,以一金易归。讶其不类,某坚证其是。公曰:“前砚有鸲鹆眼[注],今何无:之 ”答曰:“某嫌其微凸,偶值石工甚便,章有余银,已倩为平之矣。”公大惋惜。
【注】鸲鹆(qúyù)眼:砚台上呈圆点状的斑纹,大小像鸲鹆鸟的眼睛。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门人某者往 使:___________________
(2)讶其不类 类: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18.请推测“公大惋惜”的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9.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0.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2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24.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
25.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6.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7.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28.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七、作文
29.假如你就是那只“冤屈而死”的第三只猫(花白猫),写一篇题为《一只花白猫的回忆录》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发试卷了,我考得不是很理想,在回家的路上总怕爸爸批评我,真是让人提心吊胆。
B.据英国《卫报》2020年2月2日报道,坦桑尼亚教堂礼拜活动中至少20人因踩踏事件丧生,牧师畏罪潜逃。
C.对一切事物,都不能妄下断语。如果妄下定论,必然落人错误的论断。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答案】D
【解析】A.提心吊胆:心也提着,胆也吊着,形容非常害怕。使用恰当;
B.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使用恰当;
C.妄下断语:胡乱、随意的作出判断。使用恰当;
D.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意暇(xiá) 眈眈(dān) 苫蔽(shàn)
B.缀行(zhuì) 尻尾(kāo) 顷刻(qīng) 积薪(xīn)
C.大窘(ji ng) 麦场(cháng) 奔倚(y ) 弛担(chí)
D.隧入(suì) 少时(shǎo) 黠矣(xiá) 变诈(zhà)
【答案】B
【解析】B.顷q ng。故选B。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chēn) 麝香(shè) 蹒跚(shān)
B.哺乳(p ) 驯养(xùn) 羞怯(qiè)
C.俯冲(f ) 匍匐(pū) 余晖(huī)
D.鹦鹉(yīng) 障碍(ài) 模样(mó)
【答案】A
【解析】B.哺b ;
C.匍pú;
D.模mú;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目似瞑 死不瞑目
B.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C.场主积薪其中 卧薪尝胆
D.乃悟前狼假寐 梦寐以求
【答案】B
【解析】A.都解释为:闭上眼睛;
B.分别解释为:看,视/拜访;
C.都解释为:柴草;
D.都解释为:睡觉;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车轮 ,时代潮流 。历史只会眷顾 、 、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A.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坚定者 奋进者
B.滚滚向前 浩浩荡荡 奋进者 坚定者
C.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坚定者 奋进者
D.浩浩荡荡 滚滚向前 奋进者 坚定者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车轮”应与“滚滚向前”搭配,“潮流”应与“浩浩荡荡”搭配。故排除C、D两项。“眷顾”后的两个横线上的词语与“搏击者”应该是递进关系,所以应该填写为:坚定者、奋进者。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表述不正确,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7.下列字形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怂恿(yǒnɡ) 污涩(sè) 蜷伏(quán) 嗔怪(chēn)
B.丰腴(yú) 斑斓(lán) 迷惘(wǎnɡ) 蹒跚(pán)
C.窗棂(línɡ) 温煦(xù) 笨拙(zhuō) 放肆(sì)
D.暮霭(ài) 卑劣(liè ) 羞怯(què) 余辉(hu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暮霭”正确读音是“ǎi”;“羞怯”正确读音是“qiè”;“余辉”的“辉”应当为“晖”。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准备”。C项语意重复,“约有”与“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可把“能否”去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实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师生相处融洽,相敬如宾,留下来许多美好的记忆。
【答案】B
【解析】A. 感彩不当,“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用来形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恰当;
B.“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使用正确;
C.搭配不当,“身临其境”是形容自己仿佛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之中,应该用“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是替别人着想;
D.错用对象,“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师生情;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万维网的推动下,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相继出现。
B.时尚的目的不是用服装来展现痛苦与不幸,而是让人们感到舒适、自信。
C.我们不得不否认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以最好的表演征服了现场裁判和观众。
D.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政府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休闲书屋。
【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越来越多的”调至“社会问题”的前面;
C.否定失当,可将“否认”改为“承认”;
D.搭配不当,应将“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改为“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综合性学习
11.今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夏至时节识节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面是你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请你将报道内容的三个要点转述给宣传小组的同学。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中小学课程,借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要点一: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二: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三: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让同学们对节气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班里计划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拟定竞赛的两个知识类别的名称。
示例:类别一:二十四节气的节气谚语
类别二: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别三: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有必要举行系列大型活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十四节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有望进入中小学课程。 (2)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演讲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灯谜 (3)示例:不同意。因为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加深“二十四节气”在大家心中的印象,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上查询虽然快捷,但只是生硬的定义,人们查询过后会很快忘记,效果不显著。
【解析】(1)要点就是要找到材料中核心的部分,仔细阅读材料,首先是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是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最后是“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中小学课程。
(2)此题就是拟写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要围绕主题,一般有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板、黑板报、图片展览等,据此拟写为: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演讲;二十四节气的节气灯谜。
(3)开放性语言表达试题,首先表明观点,其次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三、语言表达
12.选择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一则海报,请说说你的创意。
劳伦兹《动物笑谈》 蒲松龄《聊斋志异》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答案】示例:劳伦兹《动物笑谈》
创意:海报的最上方写上书名和作者,并给予一句话评价:讲述生命至美至真的故事。引人注意;海报的正中画着一只黄冠大鹦鹉衔着毛线站在枝头调皮的模样,表现它非凡的智慧;下方则附上号召大家一起来读的文字:想了解动物们的内心戏么?想知道如何让他们打开心扉么?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必能带给你非同寻常的体验,还等什么?在下方签上你的名字吧!
【解析】本题考查海报设计。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能体现书本内容,能解说设计的理由,有号召大家来读的表述。设计的图画与书的主题一致,层次清楚即可。
示例一:蒲松龄《聊斋志异》
创意:海报的最上方写上书名和作者,并给予引用郭沫若的话“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评价,从而能够引人注意;海报的正中画着一个照着镜子的美女,美女的脚下卧着一只狐狸,隐喻这是一只狐狸变成的美女,表现这个狐仙的美丽与善良。下方则附上号召大家一起来读的文字:想了解妖狐鬼怪的故事吗?想知道这些妖狐鬼怪的性格吗?还等什么?请在下方签上你的名字吧!
示例二: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创意:海报的最上方写上书名和作者,并给予评价:童话中饱含的爱与善的主题、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绚丽多姿的幻想品格,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从而能够引人注意;海报的左下方画着一只丑丑的小鸭子,小鸭子眼睛望着右上方,眼里有思索和羡慕;右上方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在飞翔。说明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最终理想会实现的道理。下方则附上号召大家一起来读的文字:想知道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美丽的天鹅的吗?想知道那个小美人鱼的最终结局吗?想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进入天堂吗?还等什么?快来看《安徒生童话》吧!
四、课内阅读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铑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
(2)狼不敢前
(3)一狼洞其中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户先投以骨,后复投之,可以推测屠户是将骨头一根一根地投出去,目的是引起两狼的争斗,自己好趁机脱身。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出了两狼狡诈贪婪的本性,不能理解为它们配合默契、团结一致。
C.最后一段中的“矣、哉、耳”等语气词,既写出了对狼狡黠性格的嘲笑,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回味无穷。
D.阅读描述人与动物争斗的作品,要注意文章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本文的落脚点在于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揭示复杂人性。
【答案】13.看,视;上前;挖洞
14.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②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1)顾,古今异义词,看,视;(2)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3)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挖洞。
1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走开。去,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乃悟,才明白;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以,用来。
1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D.“本文的落脚点在于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揭示复杂人性”理解错误。本文按照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点明文章主旨,是本文的落脚点。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启发我们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 ,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不是揭示复杂人性。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砚眼
[明]冯梦龙
吴郡陆公庐峰候选京师,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某者往,以一金易归。讶其不类,某坚证其是。公曰:“前砚有鸲鹆眼[注],今何无:之 ”答曰:“某嫌其微凸,偶值石工甚便,章有余银,已倩为平之矣。”公大惋惜。
【注】鸲鹆(qúyù)眼:砚台上呈圆点状的斑纹,大小像鸲鹆鸟的眼睛。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门人某者往 使:___________________
(2)讶其不类 类: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18.请推测“公大惋惜”的原因。
【答案】16. (1)派(让、叫、令) (2)相同、相似
17.(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方好砚台,(与商人)商讨价钱,没有定下。
18.这方砚台的价值就在于它有个“鸲鹆眼”,陆庐峰的门人却不懂这一点,他把其当成多余的凸起,自作主张花钱磨掉,结果适得其反,白白毁掉了一件砚中珍品。
【解析】1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使”是“动词,派”;“类”是古今异义词,“相同、相似”的意思。
17.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尝(曾经)、于市(在集市)、佳(好)、议价(商量价格)”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依据题目可结合陆庐峰与门人的对话“前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 ”“某嫌其微凸,偶值石工甚便,章有余银,已倩为平之矣”来概括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9.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0.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2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19.B
20.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21.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2.(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23.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19.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所以对童年此处回忆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楚。看四个选项,B项是最准确的。故选B。
20.本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第一段可以了解到,我小时候得了一场生病,影响到智力的发育,直到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但这一次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父亲读出的诗句意思,他自然是欣喜若狂。
2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题缺少的事件可按所给的第二件事概括为: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解答即可。
2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巨大影响,影响了我的一生,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思念。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24.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
25.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6.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7.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28.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24. 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5.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26.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7.“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意思相近即可)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28.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解析】24.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第一段中记叙小男孩、小女孩用柳条营救花蝴蝶;第二段前半部分记叙孩子们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后半部分记叙孩子们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2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的能力。这一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2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区别。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作用。可直截了当地揭示文章的中心。
2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句子词语所在的语境“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可知“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然后根据理解举事例即可。
2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生活谈启示即可。本题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答题。如:文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都关怀备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要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七、作文
29.假如你就是那只“冤屈而死”的第三只猫(花白猫),写一篇题为《一只花白猫的回忆录》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的自述
──一只花白猫的回忆录
我是那只被作者妄下断语而悲惨处死的猫。我知道他们不喜欢我,甚至于讨厌我。我特别羡慕老舍养的猫。他们可爱,聪明。即使老舍写作时,他们在纸上踩上几朵小梅花,老舍都不生气。而我,却因为一个眼神,就被他们怀疑成“罪犯”。老舍说我们猫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想所有的猫都一样,我的确非常渴望人类能够理解我!
在这之前,有一家主人曾经收留过我。我很高兴,因为主人把我当掌上明珠,所以我也会经常帮忙捉鼠。可是那天邻居送来一只新猫,看上去比我可爱多了。自此,我就常受欺负,主人也渐渐地冷漠了我。我开始变得有点忧郁,后来我就离开了。那只新猫还在一旁“咪呜”的叫,似乎在嘲笑我的离去,我鼓起勇气瞪了它一眼,飞快地逃离了这个地狱般的家!我的心里有一幕幕悲惨的阴影。我开始觉得一切都是黑色的,而要在这黑色中找到一点白色,可能吗?我绝望到了极点。
其实,我很感激收留过我的人,妈妈生前最后一句话就是:“感…谢……所…有…有收留……过…你的……人!”可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以貌取猫”?对于芙蓉鸟的死,我的确抱以悲愤。可是你们为什么要怀疑我?我虽是万物之灵,却无法言语。只能悲楚地叫;只能,只能飞快得逃!当你们拿起木棍打过来时,我在无谓的辩白:“不!不是我!”我在无望的哀求:“不!别打我!”然而我又在坦诚的表示:无论如何,我都要感谢你收留我。我又在真心地安慰,打吧!如果能让你的快乐多点,痛苦少点。然后,我死了。我感谢黑猫的出现,让我沉冤得雪。我相信,主人会非常后悔,他的内心会背上一个十字架。可他再也没有机会改过了!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再回到芙蓉鸟的主人身边。虽不能变成一只芙蓉鸟,但我想,至少能够缓解他内心的痛苦。让他的良心舒服一点.其实,动物和人一样,都有丰富的感情,如果主人能够对我们好一点,我们会过得更好!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一只花白猫的回忆录”。此题最好进行心理刻画。要把“花白猫”对事件的反思通过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要通过“花白猫”的嘴把人类应该如何善待动物写出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