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30 分)
1.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取用药品 B.给试管加热
C.滴加液体 D.称量 10.5g 固体
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 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燃烧的蜡烛,最内层火焰最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
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3.下图是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W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74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3.8g
4.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
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至着火点
以下
5.下列实验中主要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浓硫酸的腐蚀性 B.氢氧化钠潮解
C.酸碱指示剂测溶液的酸碱性 D.自制汽水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加热液体
B . 倾倒液体
C . 称量固体
D . 量取液体
7.下列关于空气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B.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 1/5
C.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因此可以长期饮用蒸馏水
D.碘与锌在常温下反应很慢,若滴入儿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可能起催化作用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液体加热 B . 量取 9.5mL 液体
C . 点燃酒精灯
D . 称量 10.05g 固体
9.物质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A .2gH2 B .6.02×1022 个 O2
C .3.6mLH2O D .0.5molCH4
10.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聚沙成塔 B.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1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蜡烛融化 C.铁锅生锈 D.霓虹灯通电发光
(
..
)12.下列事实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B.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C.硫能在空气中燃烧 D.氯化钠的熔点是 801℃
1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固体 B.冰水混合物 C.矿泉水
D.清新的空气
14.将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分类研究, 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 下列各组答案中按一定
依据分类正确的是( )
A.化合物:蒸馏水、二氧化碳
B.混合物:海水、液氧、空气
C.氧化物: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D.非金属元素:氦、硒、汞
15.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 20 mL,则实际为
A.大于 20 mL B.小于 20 mL C.为 20 mL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仪器可以制取和收集多种气体。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为了防止生成的氧气带
出反应物,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若用 C 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时机是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_____,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3)关于 B 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使用,其优点是_____,注意事项是_____。
(4) NH3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固体NH4Cl 与碱 石灰(固体)反应制取 NH3,则制取 NH3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 分)
17.(8 分)地沟油中含有种毒性及致癌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素 B1 ,其化学式为 C17H12O6 ,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请回答:
(1)黄曲霉素 B1 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_____。
(2)计算 6.24g 黄曲霉素 B1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与多少质量的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 相当? 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18.(8 分)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
牙膏中的摩擦剂是 CaCO3 和 SiO2 (SiO2 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
剂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
(1)生成 CO2 质量为g;
(2)求摩擦剂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
(3)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19.(8 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加碘,简称碘盐。
(1)假如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一个碘原子的质量为 BKg,则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________ 。
(2)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KIO3,标出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若 1kg 碘盐中含 30mg 碘。已知成年人每天约需要 0.15mg 碘,假设这些碘主要从碘 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________g。
(4)若 1kg 碘盐中含 30mg 碘,现市售碘盐一包 400g,则这包碘盐含碘酸钾 ________mg?(写计算过程,精确到 0.1%)。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30 分)
1、B
【解析】
A、取用药品, 不能用手, 有些药品有毒或有腐蚀性, 应用药匙或镊子, 图中操作错误, 故 A 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①先预热再集中加热,;②试管与桌面成约 45°角,图 中操作正确,故 B 正确; C、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图 中操作错误,故 C 错误; D、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污染托盘,并且,物质和砝 码的位置放反,故 D 错误。故选 B。
2、C
【解析】
A.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所以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浮在水面上 ,故选 项正确。
B.燃烧的蜡烛,最内层火焰最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故选项正确。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蜡烛跟着被点燃,
故选项正确。
故选: C。
3、D
【解析】
试题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1,D 错误。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4、C
【解析】
森林发生灭火时, 砍出隔离带是常用灭火方法, 其操作方法是距火势蔓延方向一段距离 提前将一部分树木砍掉, 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 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故选 C。
5、B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浓硫酸使纸张、木材碳化变黑是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指示剂变色是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自制汽水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碳酸,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C
【解析】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 试管容积的 1/3,图中未使用外焰加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 有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C。
7、D
【解析】
A、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水中含有氧气,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故错误;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 1/5,故错误;
C、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但是不可以长期饮用蒸馏水,因为人体需要从水源中 摄取矿物质,故错误;
D、碘与锌在常温下反应很慢,若滴入儿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如果没有参加反应,而加 快了反应速率,可能起催化作用,故正确;故选 D。
8、A
【解析】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 的外焰加热。故本选项操作正确;
B、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 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 否则误差过大。 故应选 10 毫升量简,故 B 错误;
C、点燃酒精灯时,切忌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故本选 项操作错误;
D、普通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只能准确到 0.1g,不能称得 10.05g 药品,故 D 错误; 故选: A。
9、A
【解析】 A、2gH2 中含有的分子数: 2g 2g/mol×NA=1 NA;B、6.02×1022 个 O2 所含 有的分子个数为: 0.5 mol /mol×NA=0.5NA;C、3.6mLH2O 物质的量 =3.6ml×1g/mL 18g/mol=0.2 mol;即含分子数 0.2NA;D、0.5 mol CH4 中含有的分子 数位 0.5NA;故 A 选项所含有的分子个数最多;故选: A。
10、B
【解析】
A、聚沙成塔过程中, 只是沙的多少、 形状发生改变, 没有生成新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 故 A 错; B、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 故 B 正确; C、 破釜沉舟是指舟漏水,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故 C 错; D、滴水成冰过程中, 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故选 B。
11、C
【解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海水晒盐是利用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食盐晶体析出, 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蜡烛融化是指蜡烛受热从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
合题意;
C、铁在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 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霓虹灯通电发光是一种物理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化学变化会伴随着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但这些特 征却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电灯通电发光就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12、D
【解析】
A. 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属于化学性质, 选项错误; B.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C. 硫能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 氯化钠的熔点是 801℃,熔 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正确,故选 D。
【点睛】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在于表现方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 性质,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13、B
【解析】
A、加热 KMnO4后的残余固体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所以属于混合物,故 A 错; B、 冰和水都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 正确;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 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 错; D、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 气体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D 错。故选 B。
14、A
【解析】
A、蒸馏水和二氧化碳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故 A 正确; B、海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 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B 错误;
C、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中含有三种元 素,不属于氧化物,故 C 错误;
D、汞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 D 错误。故选: A。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在读数时经常出现的两种错误是仰视读数 和俯视读数. 仰视时读数时, 视线向上, 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下, 读数小于实际数; 在俯视读数时,视线斜向下,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上,所以,读数大于实际数。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点评: 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的正确方法分析,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视线与量筒 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A,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气泡连续均冒出时; B, D, 将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随时添加药品, 长颈漏斗
下端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A, E。
【解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的发 生装置是 A,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开始收集的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冒出时;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选取 的发生装置是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D,氧气具有助燃性, 所以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木条复燃, 证明集 满; (3)长颈漏斗可以随时添加药品,注意事项是: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 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 于水,所以制取 NH3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收集装置是 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 分)
17、17:12:6 2.16g (详见解析)
【解析】
(1)根据黄曲霉素 B1 化学式为(C17H12O6 )可知,黄曲霉素 B1 分子中碳、氢、氧三 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7:12:6;
(2)设: 6.24g 黄曲霉素 B1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与质量为 x 的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
相当。
16 6 16
(
1
2
17
+
1
12
+
16
6
18
)6.24g 100% = x 100% x=2.16g。
18、(1) 2.2;
(2)设摩擦剂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x,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 y,则
CaCO
3
100
+2HCl
73
=CaCl
2
+H O
2
+CO 个
2
44
x y 2.2g
100 x 73 y = =
44 2.2g 44 2.2g
解得 x=5g,y=3.65g
所以摩擦剂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 10g (5g) 100% = 50%
答:摩擦剂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为 50%。
(3)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3.65g 100% = 10%
36.5g
答: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10%。
【解析】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 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因此生成 CO2 质量为 10g+36.5g-44.3g=2.2g,故填: 2.2;
(2) (3)见答案。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19、 kg K O3 5 20.2.
【解析】
(
B
kg
) (
A
)=
(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1 ,可以求出;
12
(2)KIO3 中钾的化合价为+1 价,氧为-2 价,则碘的化合价+5 价,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
可表示为: K 5 O ;(3)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的质量为: 1000g÷30mg×0.15mg=5g;
3
(4)这包碘盐含碘酸钾为:
400g1000g30mg 100%=20.2mg。